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党团范文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赏析(优秀8篇)
《登幽州台歌》是唐代诗人陈子昂的作品。这是一首吊古伤今的生命悲歌,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孤独遗世、独立苍茫的落寞情怀。这次帅气的小编为您整理了陈子昂《登幽州台歌》赏析(优秀8篇),您的肯定与分享是对小编最大的鼓励。
寒假生活日记——包饺子 篇一
寒假里的一天,我们全家人聚在一起包饺子。
妈妈备好了饺子皮和馅,大家就围着桌子包起饺子来了。我吵着说我也要包饺子,妈妈答应了。让我先看着她包一次。只见妈妈左手拿着饺子皮的边沿沾上水,然后用勺子把馅放到饺子中间,同时两边一捏,一个漂亮的饺子就神奇的诞生了。
我就跟着妈妈学了起来。我先把饺子皮摊在手掌上,然后用勺子把陷放进饺子里面,开始几步还算简单,下面几步可就难了。要把饺子的两边捏在一起。我捏住饺子的这边,那边的馅又露了出来,捏住那边呢这边的馅就冒出来了。我想了个好办法,我把两边都捏住,这才好不容易包好了一个不算漂亮的饺子。我看看妈**饺子,圆鼓鼓的,而我的呢,扁扁的一点都不圆滑,可我不灰心,决定重新再做一个,我吸取了第一次做的不好的教训,同时在做的过程中向妈妈取包的圆鼓鼓的经验,妈妈也耐心地跟我说:“馅不能放太少,看起来就不漂亮了,但也不能放太多,否则就包不起来了,要适量。”终于在妈**帮助下我把饺子包的圆鼓鼓的。,非常漂亮。妈妈看了,直夸我学得快。听到了赞美,我心里那个乐啊!我一鼓作气又做了第二个、第三个、第四个……一只只漂亮美观的饺子在我手中诞生了,看到自己包的饺子,我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和快乐。
开吃了,我吃着自己亲手做的饺子,觉得比平常吃的饺子味道更好,因为这是我第一次吃自己做的饺子,感受着不一样的美味和心情。
通过学包饺子,使我明白了: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也为我在这个寒假的生活增添了一份难得的乐趣!
登幽州台歌陈子昂 篇二
2、原文:《登幽州台歌》
【作者】陈子昂 【朝代】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3、翻译:
登幽州台歌陈子昂范文 篇三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幽州台,即蓟北楼,又称燕台、黄金台,故址在今北京市西南。蓟城是古代燕国的国都,唐代幽州的州治设在这里。
陈子昂登幽州台做诗的背景,其友人卢藏用的《陈氏别传》中有记载:万岁通天元年(696年),武则天命建安王武攸宜率军讨伐契丹之反叛,屯兵幽州。武氏缺乏将略,军事失利,当时陈子昂为随军参谋,屡次进言,对战事提出自己的意见,但不仅得不到采纳,还被武攸宜贬为军曹。他“因登蓟北楼,感昔乐生、燕昭之事,赋诗数首,乃泫然涕流而歌日:‘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所谓“乐生、燕昭之事”,是指战国时燕国的故事:燕昭王为雪国耻,采用郭隗的建议,在燕都蓟城筑高台,置黄金于其上,招揽天下贤才,终于得到乐毅等人,使国家臻于富强。因为卢藏用同陈子昂关系密切,大家都相信他的说法。一般人解释“前不见古人”,多认为它的意思是指像燕昭王那样尊重贤士的君主已经不复存在。
中国传统的诗歌阐释方法,非常重视查考“本事”,即一首诗的产生,究竟缘于哪一桩具体事件。这种做法有好处也有坏处。坏处是容易以偏狭的眼光理解诗,认为诗中的情感与内涵只是与某一具体事件有关。拿本篇来说,如果说陈子昂当时的处境、他与武攸宜的冲突确实是写作的导因,但诗中表达的人生感受,其实已经上升到更高和更具哲理性的层面,它传达给读者的,是一种对生命的孤独的强烈体验。所以,“古人”、“来者”云云,不宜作为实指来理解。
实际上,在陈子昂诗中,抒写渗透着高傲情怀的孤独感,并借形象的描绘暗喻某种哲理性的内涵,是很常见的现象。组诗《感遇》之二十二中有这样几句:“登山望宇宙,白日已西暝。云海方荡涌,孤鳞安得宁!”诗中以宇宙的广大、云海的变幻来衬托“孤鳞”激动不安的情绪,境界极其阔大,同样很难用日常生活中的具体事件来解释。
这种特点源于魏晋诗人阮籍,陈子昂非常喜爱他的诗歌风格。说到《登幽州台歌》,需要注意到它和阮籍的《咏怀》之十七有一定的继承关系。阮籍是这样写的:“独坐空堂上,谁可与欢者?出门临永路,不见行车马。登高望九州,悠悠分旷野。孤鸟西北飞,离兽东南下。日暮思亲友。晤言用自写。”诗中开头说坐在空堂上无人可以相聚欢谈,好像是描写一种实在的生活场景,但接下来写在长长的大路上看不到人,甚至登上高山遥望“九州”(这等于说整个世界),也只见一片荒莽,读者自然会意识到这不可能是实在的生活经验,而是用象征的手法来抒发生命的孤独感。作者将这种感受一层层推到极端,使
阮籍的《咏怀》诗是诗史上的名作,上引第十七首也确实写得很出色。但要说对读者情感的震撼力量,它却比不上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它也不如后者传诵至广,几乎无人不知。那么,陈子昂之作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魅力呢?它看上去是那么短小,语言也非常简单,毫无修饰。
首先,两首诗都是抒写极端化的孤独感,这是一种非常强烈的情绪。阮籍用一层层推进的方法来写,情绪的表达有一个过程,因而多少有些平缓。陈子昂却是用毫无铺垫、直接切入的方法来写,突兀而起,高度集中。简短的四句诗,一句紧接一句,毫无间隙地撞击着读者的心灵。“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是从时间意义上说,“念天地之悠悠”是从空间意义上说,然后归结到“独怆然而涕下”。在永恒的时间与无垠的空间中,耸立起一个孤独的形象。这种写法能够达到最大的情感强度,令人不能不感到震撼。
登幽州台歌陈子昂 篇四
一。诗意起航
由《登高》想到杜甫在23岁时所写的《望岳》一诗及诗中所吟出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千古名句,感受他年轻时建功立业、立志攀登事业顶峰的雄心壮志;想到了陈子昂《登幽州台歌》中“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人生情怀;体会到李白那“惊天地,泣鬼神”的雄健笔力;想到了王安石在《金陵怀古》中“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地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所展现出的辽远的情韵。古人“登高必赋”,登上高处的寂寥往往更能使诗人产生对人生、对自然的怀想,也就容易产生诗情。此类诗或抒发诗人的雄心壮志、热爱自然的豪情;或抒发人生感悟、历史沧桑;或抒发个人的悲抑、哀怨。我们从的《沁园春·长沙》、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及柳宗元的“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中便能体会出这种感情。登高往往表现的是一种昂扬、激烈、悲抑的人生状态,展现的是一种生命的渴望和旷茫无边背景下的大豪情、大悲愁。总之,绘壮景、写豪情、感沧桑是大多优秀“登高”诗的常态。
二。主脉悟意
杜甫的《登高》情感是多层、多元的。说其“悲凉”,因“风急天高”的空旷;说其“凄凉”,有“渚清沙白”的色调;说其“苍凉沉郁”,有“无边落木”的广漠,长江“滚滚”的汹涌;说其“羁旅孤愁”,有“悲秋长作客”的无奈。其感情抒发得浓烈,已达到字字情丰的境界。可以说整首诗无一废字、无一偏字,对这些“符号”所传达出的情感,都应让学生自己感悟。
阅读必须从文本出发,结论必须从文中得出。我看这应成为阅读的一项重要的思维指向。文本是思想感情之母,因此我们应让学生拎出诗中的一些词语:啸哀—悲秋—作客—多病—苦恨—潦倒。这样,一个哀怨、凄凉、漂泊多病、穷愁潦倒、悲抑无奈的诗人形象便呈现在学生们的面前。如果联系杜甫的一生,联系他当时的情况,联系诗歌表现的特点,便不难发现,整首诗的感情主脉是“哀”。这是杜甫生命的最后的“哀”音——是对人生的一种大绝望,对自身处境的一种大悲怜。哀大则心死,哀轻则悲鸣。也就是说杜甫的这首诗表达了多种复杂的情感,在这多层质的情感结构中,其核心是“哀”——生命中最痛苦而绝望的感情。
三。意象探微
当我们根据这样的思路,把握了诗人的基本思想感情以后,引导学生进行意象探微,则是诗歌教学必经的一步,否则教学就会有骨无肉。首联诗人为什么对“风”、“天”、“猿啸”有“急”、“高”、“哀”的感觉,对“渚”、“沙”设以“清”、“白”之色呢?为什么“鸟”儿这样低飞徘徊?这些不正是渲染着一种心境的低沉悲凉吗?也正是通过这些来映射诗人生命中的无限凄凉。由于“哀”的情感笼罩全篇,首联中一个孤苦哀伤、心境凄惨的诗人形象便凸现在我们的眼前。颔联则塑造了一个秋意浓郁的境界,“萧萧”言树叶的飘零之声,我们难道感受不到生命的飘零和悲切的哀音吗?从“滚滚”激荡的江水中,不也能感受到杜甫沉郁苍凉激荡不已的内心吗?“萧萧”之声不绝,“滚滚”之音不歇,人生的壮志豪情不减,人生的凄凉无奈不止。颈联用大数目的词,来写壮阔景象,正是杜甫壮阔胸襟的写照,是其心境激荡的显现,是其博大人文情怀的自然展示。尾联进一步抒发穷愁潦倒的感慨,一个“苦”字,就可以感受到杜甫不能为国尽力的那种无法言说的痛苦心境。
四。联读升华
登幽州台歌陈子昂范文 篇五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登幽州台歌》这首短诗,寥寥数语,由于深刻的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寂寞无聊的情绪与生命的悲剧意识,并在另一个角度昭示了新一代知识分子在人格精神上的自立成熟,预示着更加伟大的新的艺术审美理想的确立,直启暴雨般丰沛而壮观的盛唐气度,?
或许是受异族文化和皇室遗风的影响,唐代儒生的理想人格并不是那种只会吟诗作画的谦谦君子风度,而是出经入史,饱读诗书,集文韬武略于一身,陈子昂就是这样一位诗书儒养下的豪侠之士。他从小“奇杰过人”,“驰侠使气”。据载,子昂初到京师,以千缗市胡琴,引起众人惊异。次日集会,他又当众击碎此琴,并趁机散发文稿,“一日之内,声华溢都”,一副天下英雄,舍我其谁的气概,这种气概恐怕也只有唐人做得出,只有像陈子昂这样勇于自新自立的人做得出。
陈子昂就是这样一位具有极强政治见识和政治抱负的文人。他直言敢谏,对武后朝的不少弊政,常常提出批评意见,不为武则天采纳,并曾一度因“逆党”株连而下狱。他的政治抱负不能实现,反而受到打击,这令他心情时常处于极度苦闷中。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契丹攻陷营州,陈子昂担任武攸宜幕府参谋,随同出征,武攸宜为人轻率,少谋略,因而战争中节节败退,他几次直言相劝,武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诗人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登上蓟北楼,慷慨悲歌,写下了这首《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这里古人是指古代那些能举贤与能,礼贤下士的贤君明主;来者指后来的贤明君主。作者登高望远,视通万里,思接古今,对像战国时燕昭王礼遇乐毅、郭魄;燕太子丹礼遇田光等历史事迹无限钦慕。但是像燕昭王那样前代的贤君已经不复可见,后来的贤明之王自己又来不及见到,他感叹自己生不逢时,时不我待,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积极建功立业的宏伟抱负与生命的悲剧意识极其矛盾的交织在他内心,当他登台远眺时,只见茫茫宇宙,天长地久,亘古悠远,深感自身如一芥尘埃般微渺,生命的短促与功业的未就交错,从而引发了他内心深处一种深广无边不可诉说的孤单寂寞,不觉悲从中来,禁不住怆然流泪了。这是一声巨人的长泣,也是一曲巨人的悲吟,更是一首巨人的高歌。它悲壮悲凉却不凄凉颓废,反从一份深长的悲寂中涌出一股厚积薄发的力量与气度,让人感到一份沉潜的力量与震动。孤单寂寞是旧社会许多怀才不遇人士所共有的独特人生体验与生命意识,因而能超越时空获得广泛的共鸣。不过,陈子昂这一声横绝出世的寂寞悲吟,在此时此境却有特别的意蕴,这是一种生命存在本身的寂寞,这也是经冬历寒如春水般将要喷涌而出的初唐文士所特有的寂寞与抱负,它是初唐文人走向人格精神独立的成熟标识。
这首诗在艺术表现上也独具特色,在初唐文坛诗苑中,如果我们把“四杰”比作急先锋,把刘希夷、张若虚比做左右偏将,那么中军全帅,就非陈子昂莫属了。虽然在审美创造上,初唐“四杰”的诗中已开始出现一种壮大的气势,有一种慷慨悲凉的感人力量,刘希夷、张若虚也开创了诗歌的兴象玲珑的意境美,在一定程度上已大大拓展了诗歌创作视野,大胆搅动了诗坛,扭转了六朝骈俪绮靡文风,但那毕竟只属于积极的尝试和朦胧探索阶段,而陈子昂不仅有更加自觉的否定精神,明确标举“风骨”,倡导“兴寄”,以回归反魏“复古”途径来实现超越两晋的革新目的,而且自觉付诸实践,这首《登幽州台歌》就是他自觉理论的有力实践。
这首诗境界宏伟开阔,苍茫遒劲,语言苍劲奔放,一扫六朝诗歌的绮丽脂粉气,极具表现力,诗上两句俯仰古今,写时间之绵长;第三句登楼远眺,写空间辽阔,“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诗人独立苍茫宇宙,宇宙无穷,天地不尽,人生惟余一芥。有与无,虚与实交织在这样广阔无垠的苍茫背景中,表现了诗人极度的孤单寂寞,悲哀苦闷之情,两相映照,慷慨悲哀,分外动人。读这首诗时,我们面前仿佛出现了一幅北方原野茫茫广阔的图景,而在这图景面前,毅然兀立着一位胸怀大志却报国无门而寂寞悲伤的诗人形象。诗人这份从内心深处涌出的寂寞,是一种生命存在本身本真的寂寞,是一份有待升华与超越的无法消除的生命悲剧意识,这份独特的人生体验难以道明,无法宣泄的潜藏在我们许多人内心,陈子昂以巨人的胸怀道出了这一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长叹,不仅获得了对自身生命的超越与升华,而且赢得了极其广泛的共鸣,因而我们深深为之激动着,从而也获得了一份与六朝以来不同的雄浑阔大的审美意蕴美。
这首诗在用辞造语方面,采用长短参差的楚辞体句式,不讲规范的格律,不求严整的对仗,颇有几分杂文的意味,且音节抑扬变化,互相配合,毫无六朝以来四六骈俪声律的形式束缚,我们似乎可以隐隐窥见其中一种新的艺术形式的萌发,它在一定程度上或许也启迪了唐中期韩柳倡导的古文运动。难怪金元好问在《论诗三十首》中写到“沈宋横驰翰墨场,风流初不废齐梁,论功若准平吴例,合著黄金铸子昂”。极度褒扬了开盛唐诗歌气象的一代宗师陈子昂。
历经生活坎坷和历史磨难的陈子昂,由万象更新的初唐向恢宏开阔的盛唐远望,面对浩渺的历史和无穷的江河,一种社会责任感和生命的悲剧意识极其凝重地交织在一起,他感叹着,升华着……这咏叹标志着更有作为的新一代知识分子在人格精神上的成熟,这升华也预示着更加伟大的新艺术创作在审美理想上的确立。
登幽州台歌陈子昂 篇六
关键词: 唐代 幽燕诗文 内涵 成因
唐代安史之乱之前的幽燕地区经济繁荣,交通便利,民族交流频繁,吸引了一批又一批的唐代文人,幽燕地区为他们提供了丰富的文学题材和资源,也承载了他们的文化憧憬,所以唐代的幽燕诗文十分繁盛。唐代的幽燕诗文,涉及各种诗体和文体,在整体上表现了一种慷慨浩瀚之气和大国风范,反映了朝廷的统治经略,包罗了安史之乱时期的壮志悲歌,也表现了幽燕尚武的边塞文化。
一、幽燕诗文的地理方面
在唐代的行政区划中,并没有“幽燕”这个行政区域,可见“幽燕”并不是官方名称,那么,它从何而来呢?
“幽燕”中的“幽”指的是幽州,而“燕”有以下两种解释:
第一,指代燕地。从西周的诸侯国燕,到战国七雄之一的燕国,再到五胡十六国时期的前燕和后燕,人们早已习惯把河北北部包括北京、天津地区称燕地,其中便包括幽州地区。
第二,单指燕州。孝文帝太和十一年(487年)分恒州北部、幽州北部置燕州①,公元525年废;唐初置燕州,天宝元年(742年)改为归德郡②;乾元元年(758年)复称燕州③;建中二年(781年)废入幽都县④。
在各种诗话、诗集校注中,对幽燕的解释各不相同:
幽燕沙雪地,万里尽黄云。(幽燕:齐贤曰:“唐幽州范阳郡。幽都县,武德元年为燕州。”)
――《李太白集分类补注?卷三十一》⑤
男儿事长征,少小幽燕客。(幽燕,幽州也。幽皆燕地,故曰幽燕)
――(元)杨士弘编《唐音?卷三》
闻道河阳近乘胜,司徒急为破幽燕。(幽燕,州名)
――(清)何文焕辑《历代诗话?卷四十》
故“幽燕”有两种解释,一为“幽、燕”,即代表幽州和燕州二州,这种解释必须以燕州的存在为前提。更多的则是第二种,它只是存在于人们意识中的一个名词,并不是幽州、范阳这一类固定的行政区划名称。所以,幽燕既可以指代幽州,又可以代表更大的范围,主要包括今天的河北中北部、北京、天津和辽宁部分地区。
二、军事上的幽燕诗文
在军事方面,幽燕地区位于中原和突厥、契丹等胡族的交界处,这个地理条件注定了幽燕在军事上具有重要的地位,所以唐代很注重对这个地区的经略统治。在唐玄宗末年爆发的安史之乱中,安史军队的老巢就位于幽燕地区,在平定叛乱之后,朝廷更注重幽燕地区的安定。
(一)安史之乱中的幽燕诗
天宝末年爆发的安史之乱是唐代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在这一时期,很多诗人从不同层面写下了对幽燕的感慨,形成了具有特殊情怀的幽燕诗文。在长安陷落之后,原本客居于长安的文人纷纷到各地避难,其中就有很多文人来到了幽燕,为幽燕诗文的繁盛做出了贡献。
受到国家战乱的影响,很多诗人的诗歌风格都受到影响,不再是盛唐的意气风发,取而代之的是苦闷沉郁和消极颓废,这种变化在李白、杜甫等人的诗中反?
李白在安史之乱时期留下了多首诗歌作品,战乱给这些诗歌蒙上了一层深沉凝重的面纱,与过去飘逸洒脱完全不同,呈现了沉郁幽怨的格调。如他创作于安史之乱初期的《北上行》:“北上何所苦,北上缘太行。磴道盘且峻,f岩凌穹苍……惨戚冰雪里,悲号绝中肠。”全诗基调低沉苍凉。太行山上的道路险峻曲折,由于战乱不断,“烽火连朔方”,百姓只能绕行太行山避难,“尺布不掩体,皮肤剧枯桑”,诗人沉痛地描绘着他们的惨状,表达了诗人的哀切与同情。
再如他于公元752年北游幽州时所作的《出自蓟北门行》,首句“虏阵横北荒,胡星曜精芒”是对环境的描绘,反映了边塞的荒凉和寒冷。随后写道,战火四起,英勇的战士们奋起杀敌,敌我双方剑拔弩张。交锋过后,安营扎寨,寒风飒飒,风餐露宿,赞颂了将士们的勇猛无畏。
杜甫在安史之乱期间的生活十分困苦,经历一系列磨难之后流落到蜀地,靠朋友的接济度日,他“沉郁顿挫”的诗风正是在这期间成熟的。
如《恨别》一诗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年),杜甫为避乱入蜀,流落他乡,安史之乱已持续六年之久,叛军肆意践踏中原地区,百姓生活于水深火热之中。这首诗的基调是悲凉的,诗人离别家乡,叛军长驱中原,思念亲人。最后又听说叛军于河阳大败,收复幽燕的日子近在咫尺,遂转悲凉为希望。
“司徒急为破幽燕”中的“司徒”指的是唐代大将李光弼,据《旧唐书》记载,乾元二年(759年)十月,李光弼与史思明战于洛阳,“破贼于城下”⑥。次年(760年)四月,“李光弼奏破\于怀州、河阳”⑦,十一月,收复怀州。在这之后,杜甫写下了《散愁二首》,这两首诗同样寄托了杜甫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和早日平定战乱,百姓安居乐业的美好愿望。
(二)幽燕具有重要的军事地位
唐代的各种诏书、奏折、论说、表、碑文等有多处从正面提及或侧面烘托幽燕的军事地位。安史之乱能持续八年之久,安禄山一直占据幽燕这个军事重地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再者,唐时的河北地区已经高度开发,“河北贡篚征税,半乎九州”⑧,经济发达,军事地位变得更重要。
1.幽燕与镇冀
在唐代幽燕诗文中,有很多幽燕与镇冀相提并论的例子,例如:
顾朕小子,获承丕图,上赖祖宗之灵,下股肱之力。先定镇冀,次来幽燕,皆吾日月之所照临,车书之所辙迹,失之则有以自愧,得之则何足以自多。
――元稹《批宰臣请上尊号第二表》
魏徵对太宗以守成之不易,兹朕小子,抑又何知?而镇冀克和,幽燕复古,夙夜,不遑安宁,实惟祖宗之休,尚赖股肱之力。
――元稹《处分幽州德音》
伏以陛下自临大位,及兹二年,无巾车汗马之劳,而坐平镇冀;无亡弓遗镞之费,而立定幽燕。仁和一薰,犷骜尽化,不可谓睿文乎?
――白居易《为宰相请上尊号第二表》
镇冀,即成德,又称恒冀,是唐代的一个藩镇。在安史之乱之后,唐代出现了藩镇割据的局面,河北有著名的河朔三镇,即范阳节度使、成德节度使、魏博节度使的合称。就地理位置来说,范阳即幽州,是河北北部地区;镇冀是现在的河北中部地区;魏博包括河北南部和山东北部地区。在上面三篇文章中,镇冀和幽燕不是递进就是对偶的关系,所以,幽燕在这些文章中指的就是幽州,幽州在镇冀北部,只有幽州才能和镇冀既是递进关系,又能并列而提。
2.幽燕与河洛
除镇冀之外,河洛也是一个常与幽燕一起谈论的地区,例如:
今将略高阙,以出云中,驱蚊蚋于幽燕,扫偾褂陟洛,削平天下,混一车书
然后献凯清庙,策勋盟府,克宁区夏,岂不盛欤!
――《郭子仪都统诸道兵马收范阳制》⑨
惟神使阳侯卷波,羲和奉命,楼船先济,士马无虞。扫妖孽于幽燕,斩鲸鲵于河洛。惟神v我,降休于民。敬陈精诚,庶垂歆飨。
――李白《为宋中丞祭九江文》
自幽燕称乱,伊洛内覆,爰我舅党,举族东迁。
――于邵《送从舅赴阳翟序》
河洛,“河”指黄河,“洛”指洛河。河洛地区以河南洛阳为中心,地处中原地区,古时是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的中心,拥有着灿烂丰富的文明,是华夏文明的源头之一。“洛”、“伊洛”指的都是河洛地区。
三、独特的幽燕文化
(一)劲武文化
在唐代的幽燕诗文中,关于幽燕民俗文化的描写,总逃不过一个“劲”字,例如:
将军以幽燕劲卒,耀武穷发。俘海夷,虏山羯,左执律,右秉钺。
――乔潭《裴将军舞剑赋》
某月日,某官某谨奏记令公阁下:……近知辇下人无动摇,复闻朝廷劳师薄伐,朱相公以幽燕劲骑,先启戎行,而令公以朔汉旧军,暂分兵要。
――于邵《为崔仆射与郭令公书》
朱滔以幽燕劲卒,獯虏骁骑,将欲横行咸阳,崛强中原。
――穆员《相国义阳郡王李公墓志铭》
幽燕盛用武,供给亦劳哉。
――杜甫《昔游》
幽州多骑射,结发重横行。
――高适《蓟门行五首?其四》
除此之外,还有很多例子。显而易见,幽燕的军队战斗力很强,就连普通百姓都“盛用武”。形成这种文化主要有以下两个原因:
1.特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
幽燕北接突厥、契丹,这些少数民族一直以游牧为生,具有惊人的战斗力;南临中原地区,人民主要以农耕为生,物质文明发达。而幽燕地处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的交界处,两大文明相互碰撞。
2.开明的民族政策
唐太宗平定东突厥和契丹各族后,为加强对他们的统治,将他们向内迁至河北一带,河北就成了胡人汉人杂居之地,促进了民族融合。不仅如此,唐代允许各族人才做官,甚至连日本大食人都可以在朝为官,有着海纳百川的自信和大国风度。在开明的民族政策下,唐王朝赢得了周边少数民族的尊敬和敬仰,促进了中华大民族的融合,丰富了唐朝文化的内涵。
(二)边塞文化
在唐代的幽燕诗文中有很多边塞诗值得我们注意。早先时期的幽燕地区环境恶劣,土地贫瘠,物产不足,对那时幽燕人来说,活命是首要的大事,可为一饭之恩两肋插刀,人人讲究义气,渐渐形成了幽燕“慷慨悲歌”的文化精神。
幽燕地区位于草原文明和农耕文明的交界处,自古以来,战乱频发,这里也是承载文人想象与憧憬的地方,具体作品如曹丕的《燕歌行》、卢思道的《从军行》等,还有曹植在《白马篇》中塑造的“幽并游侠儿”的游侠形象,这些都启发了唐代文人。
唐代的幽燕边塞诗主要包含以下几种:
1.抒发壮志未酬的愤懑之情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死生辽海战,雨雪蓟门行。诸将封侯尽,论功独不成。
――卢象《杂诗二首?其一》
南登碣石坂,遥望黄金台。丘陵尽乔木,昭王安在哉。
――陈子昂《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燕昭王》
2.渴望建功立业、保家卫国的决心
军中宜剑舞,塞上重笳音。不作边城将,谁知恩遇深。
――张说《幽州夜饮》
男儿生世间,及壮当封侯。战伐有功业,焉能守旧丘。召募赴蓟门,军动不可留。千金买马鞭,百金装刀头。
――杜甫《后出塞五首?其一》
跃马二十年,恐辜明主恩。坐见幽州骑,长驱河洛昏。
――杜甫《后出塞五首?其五》
浮云在一决,誓欲清幽燕。
――李白《在水军宴赠幕府诸侍御》
3.对保卫边疆战士的赞颂、边塞苦寒的描写和对百姓的同情
相看未及饮,杂虏寇幽燕。烽火去不息,胡尘高际天。
――崔颢《赠王威古》
幽州多骑射,结发重横行。一朝事将军,出入有声名。
――高适《蓟门行五首?其四》
楚国苍山古,幽州白日寒。城池百战后,耆旧几家残。
――刘长卿《穆陵关北逢人归渔阳》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高适《燕歌行》
边城十一月,雨雪乱霏霏……羌胡无尽日,征战几人归。
――高适《蓟门行五首?其一》
途冬沙风紧,旌旗飒凋伤。画角悲海月,征衣卷天霜。
――李白《出自蓟北门行》
4.对幽燕奇景异俗的描绘等
幽燕沙雪地,万里尽黄云。
――李白《送崔度还吴》
塞草连天暮,边风动地愁。
――张继《奉送王相公赴幽州》
黯黯长城外,日没更烟尘……古树满空塞,黄云愁杀人。
――高适《蓟门行五首?其五》
除此之外,文章中也有幽燕景色的描写,“寒关月壮”、“云横朔塞之前,雪满天山之上……风蓬蓬而出海,波漫漫而腾天”。(《古骏赋》牛上士)“沙”、“雪”、“云”、“关”、“月”等都是在这些诗文中常见的意象,由此可以想象出当时幽燕一望无际、黄云万里的边塞景色。
唐代的幽燕诗文有着丰富的内涵,幽燕不仅是地理名称,更多的是作为一个文化符号,引人注目。幽燕地区承载了无数唐代文人对边塞、战争的无尽遐想和唏嘘,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唐朝的政治经略和爆发的战争,赋予了幽燕灿烂的军事文化和边塞文化,令人为之赞叹。
注释:
①[北齐]魏收。魏书?志第五[M].北京:中华书局,1997.
②③④刘d.旧唐书?卷四十三[M].北京:中华书局,1975.
⑤[宋]杨齐贤,集注。[元]萧士S,删补。分类补注李太白集[A].[清]永,o昀,编纂。四库全书[C].北京:中华书局,1990.
⑥⑦[后晋]刘d.旧唐书?卷十[M].北京:中华书局,1975.
⑧[唐]李华。安阳县令厅辟记[A].[清]董诰,等。钦定全唐文?卷三一六[C].北京:中华书局,1983.
⑨[北宋]宋敏求,编。唐大诏令集?卷五十九[M].北京:中华书局,2008.
参考文献:
[1]刘d.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2]彭定求。全唐诗[M].北京:中华书局,1960.
[3]陈尚君。全唐诗补编[M].北京:中华书局,1972.
[4]董诰。钦定全唐文[M].北京:中华书局,1983.
[5]何文焕。历代诗话[M].北京:中华书局,1981.
[6]詹A.李白诗文系年[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
[7]胡可先。杜甫与安史之乱[J].杜甫研究学刊,2003(2):1-11.
[8]韩成武。燕赵文化精神与唐代燕赵诗人、唐诗风骨[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6,29(6):96-103.
[9]张天虹。唐代藩镇研究模式的总结和再思考――以河朔藩镇为中心[J].清华大学学报,2011(6):55-65.
登幽州台歌陈子昂 篇七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注释
幽州台:即蓟北楼,又名蓟丘、燕台,亦即传说中燕昭王为求贤而筑的黄金台。幽州,唐时幽州治蓟,是古代燕国的国都,在今北京市西南大兴县。
古人:指古代的明君贤士,如燕昭王、乐毅等。这句表现了诗人对历史上君臣遇合,风云聚会成就一番事业的无限向往之情。
来者:指后世的明君贤士。这句表现了诗人苦于人生有限而不及见“来者”的无限伤感之意。
悠悠:长远得无穷无尽的样子。
怆然:伤感的样子。
涕:眼泪。
译文
先代的圣君,我见也没见到,后代的明主,要等到什么时候?
想到宇宙无限渺远,我深感人生短暂,独自凭吊,我涕泪纵横凄恻悲愁!
赏析
《登幽州台歌》这首短诗,由于深刻地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寂寞无聊的情绪,语言苍劲奔放,富有感染力,成为历来传诵的名篇。
陈子昂是一个具有政治见识和政治才能的文人。他直言敢谏,对武后朝的不少弊政,常常提出批评意见,不为武则天采纳,并曾一度因“逆党”株连而下狱。他的政治抱负不能实现,反而受到打击,这使他心情非常苦闷。
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年),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讨,陈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随同出征。武为人轻率,少谋略。次年兵败,情况紧急,陈子昂请求遣万人作前驱以击敌,武不允。稍后,陈子昂又向武进言,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北楼(即幽州台,遗址在今北京市),慷慨悲吟,写下了《登幽州台歌》以及《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等诗篇。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这里的古人是指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贤明君主。《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与《登幽州台歌》是同时之作,其内容可资参证。《蓟丘览古》七首,对战国时代燕昭王礼遇乐毅、郭隗,燕太子丹礼遇田光等历史事迹,表示无限钦慕。但是,像燕昭王那样前代的贤君既不复可见,后来的贤明之主也来不及见到,自己真是生不逢时;当登台远眺时,只见茫茫宇宙,天长地久,不禁感到孤单寂寞,悲从中来,怆然流泪了。本篇以慷慨悲凉的调子,表现了诗人失意的境遇和寂寞苦闷的情怀。这种悲哀常常为旧社会许多怀才不遇的人士所共有,因而获得广泛的共鸣。
本篇在艺术表现上也很出色。上两句俯仰古今,写出时间绵长;第三句登楼眺望,写出空间辽阔。在广阔无垠的背景中,第四句描绘了诗人孤单寂寞悲哀苦闷的情绪,两相映照,分外动人。念这首诗,我们会深刻地感受到一种苍凉悲壮的气氛,面前仿佛出现了一幅北方原野的苍茫广阔的图景,而在这个图景面前,兀立着一位胸怀大志却因报国无门而感到孤独悲伤的诗人形象,因而深深为之激动。
评析
这是诗人于神功元年(697年)随建安王武攸宜远征契丹,在幽州时作的一首著名的抒情诗。由于武攸宜在军事上的无能,刚一接战,先锋王孝杰等全军覆没。为了挽救危局,陈子昂请求分兵破敌,为国前驱,结果不仅没有得到武攸宜的支持,反而遭到降职处分,忠而见弃,悲愤填膺。当陈子昂登上幽州台的时候,举目四顾,大地苍茫,仰天长啸,壮怀激烈,古往今来多少历史兴亡的惨痛,一齐涌上心头,迸发出了这样一首声情激越,气韵沉雄悲壮的诗篇。这首诗虽只寥寥四句,并且还是化用了《楚辞?远游》中的诗句:“惟天地之无穷兮,哀人生之长勤。往者余弗及兮,来者吾不闻”,但陈子昂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结合着身世的强烈感受,用朴实苍劲有力的语言,深刻地揭示封建时代普遍存在的一个尖锐而严肃的主题,即人生有限而宇宙无穷,岁月易逝而功业难就。这对于一个有理想、有抱负、有作为的人来说,该是怎样的难以忍受啊!黄周星说:“胸中自有万古,眼底更无一人,古今诗人多矣,从未有道及此者。此二十二字,真可以泣鬼。”(《唐诗快》卷二)
写作手法
《登幽州台歌》在艺术上也并不是没有什么可讲的。诗之取胜,途径非一。有以词藻胜的,有以神韵胜的,有以意境胜的,有以气势胜的……取胜之途不同,欣赏的角度也就不一样。这首诗纯以气势取胜,诗里有一股郁勃回荡之气,这股气挟着深沉的人生感慨和博大的历史情怀,以不可阻遏之势喷放出来,震撼着读者的心灵。我们如能反复涵咏、反复吟诵,自然能感受到它的磅礴气势,得到艺术的享受。
登幽州台歌陈子昂 篇八
关键词: 赏析; 宣泄; 孤独
中图分类号: G6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0)08-0111-01
《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王运熙曾评价这首《登幽州台歌》短诗:“由于深刻地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白话文 baihuawen.cn…、寂寞无聊的情绪,语言苍劲奔放,富有感染力,成为历来传诵的名篇。”像这么一首小而又小的小诗,竟成为千古绝唱,为我国历代文人所传诵,所叹赏,应该说,这是一个奇迹。
根据有关史料的记载,《登幽州台歌》写于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公元696年),这个时候的陈子昂已经三十五岁。陈子昂具有卓越的政治才华,一直关注国家政治,心系民生疾苦,屡次上书言政,先后写过近十篇“犯上直谏”的谏文。然而,却未得武则天重用,反而因言及祸,受“逆党”案株连而下狱,他担任武枚宜幕僚,因坦直进言得罪了武而被贬抑,由参谋降为军曹。因此,诗人是怀着深沉的人生忧愤来到幽州台的。
昭王是历史上有名的燕昭王,曾在易水东南筑黄金台,置千金于台上,以延揽天下人才。诗人渴望燕昭王那样知人善用、礼贤下士的明主,羡慕乐毅、郭魄等人幸运的知遇,可是“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像燕昭王那样求贤若渴的明主既不可复见,后来的贤明之主又不及见,真是生不逢时啊!诗人感慨万千,登台远眺,宇宙茫茫,地老天荒,又怎不感到孤独寂寞,悲从中来,“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这简直不是诗,而是诗人发自灵魂深处的与喟叹,是诗人郁愤不平的生命的呼喊!
这首诗只有短短四句,总共不过22个字,全篇没有铺叙,没有比喻,也没有用典,有的只是大声咏叹,直抒胸臆,蕴含着大诗人理想和现实的尖锐矛盾,深刻地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寂寞无聊的情绪。这首诗语言苍劲奔放,似火山喷吐,似江河奔流,不但倾泄了这一代诗风开启者心灵的苦闷,而且更代表了我国七世纪末那“鼎盛时代”的中坚知识分子们壮怀激烈的思想感情,为此它一直保持着历久不衰的艺术魅力。
从形式上讲,这首诗属于“骚体”,它是由《楚辞?远游(一)》“惟天地之无穷兮,哀人生之长勤,往者余弗及兮,来者吾不闻。”化来。作者陈子昂联系自己的身世背景,使这首诗意境更苍茫遒劲。整首诗是诗人心声的自然流露,是诗人灵魂的叹息,不讲求形式,没有羁绊,束缚。
从内容上讲,这首诗体现的是一种人生的孤独感。这种伟大的孤独感,穿越时空,成为一种永恒的情绪。这是一代文学先驱者,改革者,伟人,在茫茫荒野上独自奋进,开拓中孤独、悲凉的感觉。在陈子昂以前,历史上有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孤独;其后有李白“世人皆醉我独醒”的孤独;还有近代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先生“荷戟独彷徨”茫然地要追求出路而又不可得的情绪。
陈子昂的这首《登幽州台歌》则集中表现了这种孤独情绪。从表层,浅层次看,这种孤独感情绪,表现在政治上:报国无门,他的远大抱负无人理解,不遇知己而产生的孤独,这是他孤独感产生的最初动因。陈子昂是一个具有远大政治理想和卓越的政治才能的人,他一直将实现自己政治理想的愿望寄托在武周政权之上,但是,他和武周政权之间又存在着尖锐而不可调和的矛盾,所以一直得不到武周政权真正得理解和支持,和武周政权处于油水交离之中。公元696年,契丹王李尽忠、孙万荣叛变,陈子昂随“建安王”武攸宜出征,参谋军事。武攸宜是一个轻率、少将略的人,所以出师不利,致使前军覆没,陈子昂此刻满怀热忱,向武攸宜进谏,并自告奋勇:“乞分麾下万人以为前驱。”想出战杀场,为国立功。但武攸宜以其“素是书生,谢而不纳。”几天之后,他不忍见危不救,再次进谏,激怒武,武反将他贬为军曹,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此时诗人登上蓟北楼,慷慨悲吟,赋下了这首诗。
从深层,文化上的原因看,陈子昂是中唐诗歌改革的一面旗帜,他的改革,尽管前面有“初唐四杰”作了大量工作,但复古革新主张并未被广泛接受,改革并未真正完成。他的改革主张并未被广泛承认,仍是少数派,虽然得到激进者的赞同支持,但也遭到守旧者的激烈反对,从而产生孤独感。文学反映文化心理,文化意识,比之政治孤独更深。
从更深层次上讲,是人生的孤独。表现为一种强烈的生命意识,对生命有了清醒认识而产生的忧患意识。政治与文学毕竟不是人生的全部。从悠悠的时间与空间讲,人生短暂,人生与事业的比较,更为突出人生的短促。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着眼于时间,感叹自身生不逢时,前代的明君贤士不可复见,后来的明君贤士也来不及见到。生不逢时,只见茫茫宇宙,天长地久,不禁感到孤单寂寞,悲从中来。作者从历史、时间的角度,反映出自己的遭遇。
“念天地之悠悠”侧重于空间角度。广阔天地,却无自己的立锥之地,于是乎动了真情“独怆然而涕下”。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处。“独”在此有两层意思:一是一个人登上高台,没有同行者。(客观上)二是更表现了一种主观上一种心理的孤独,因为仕途失意,文学改革失败,人生的短暂而产生的一种具有忧患意识的孤独。
中国古人对孤独感是常有感觉的。因此,悲叹人生短暂已成为中国文学一个不朽的主题。所谓“人生如梦”悲叹的是对人生最基本的生命短暂的叹息。所谓“沧海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都表现了人的这种孤独的感觉,悠悠无尽的客观世界与人生命短促二者之间的对比,使人产生了孤独、悲郁、苍凉的人生感受。陈子昂把这种感受表现得集中而又鲜明,关键在于他有效地把时空观念统一在了一起。
从整体的表现方式上看,上两句俯仰古今,写出时间的绵长。第三句登楼眺望,写出空间的辽阔。在广阔无垠的背景之中,第四句描绘了诗人孤单、寂寞、悲哀、苦闷的情绪。人的孤独既能在时间中感觉到,又能在空间中感觉到,当把时间和空间有效地组织在一起而构成统一的时空结构之后,这种感觉便更加集中有力地得到了传达。
悠远无尽,广大无边的虚空(无尽的时间,无尽的空间。)作为主体的诗人就这样孤零零地存在于这样一个虚空中,这时,孤独地感觉就已经存在了。“独”又将这种感觉凝聚在了一起,“怆然而涕下”则把主体感觉一泻如注般喷射出来。前三句情感蕴育聚和,后一句宣泄,产生审美。
整首诗笼罩着一种苍凉悲壮的气氛,一副北方原野的茫茫广阔图景,兀立着一位胸怀大志,却因报国无门而感到孤独的诗人形象,此刻呈现于我们面前。
上一篇:清平乐·村居作文【优秀23篇】
相关文章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