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党团范文
局部与整体范文8篇(全文)
局部与整体范文(精选8篇)
局部与整体 第1篇
博客网址:http://blog.sina.com.cn/ysxwzq
冬训讲究计划性、科学性, 还要注意灵活性, 即局部机动与整体联动要有效结合。有目的的局部机动与有准备的整体联动, 能扭转因队员情况 (思想松懈、情绪低迷、伤病困扰) 和天气变化 (雨、雪以及严寒天气) 等造成的不利局面。
一、局部机动
局部机动一般应根据队员的情况进行调整。
1. 思想和情绪
教师要通过了解具体情况, 做出正确的引领。如, 可尝试采用游戏或者比赛引领机动变化, 达到缓解队员思想压力、提高学生自信心的目的。
2. 伤病
应根据每个队员伤病的部位和程度来确立机动的方式。如足部和踝关节疼痛时, 适宜进行仰卧起坐、两头起等练习;上肢有轻微的伤病, 可以尝试单腿蹲起练习和台阶练习等。
二、整体联动
整体联动一般应根据天气情况做出整体调整。
1. 观看专业训练或比赛录像
一些项目的训练对场地设施、天气情况要求较高。因此, 教师要针对室外不同的天气情况, 适时组织队员在室内观看训练或比赛录像。观看前, 教师要提出明确的目标;观看结束后, 教师可根据目标采取提问、答卷、演示等方式, 促进队员对训练项目的理解, 强化其自我规划和训练的意识与能力。
2. 室内素质训练
教师可根据天气情况, 组织学生到室内、走廊等地方进行原地高抬腿计时跑 (不影响其他班级授课为原则) 、两人一组的辅助单腿蹲起练习以及力量素质练习等;有条件的学校, 还可以组织队员在宽敞的地方进行行进间的素质练习。
3. 借助楼梯的素质练习
局部与整体 第2篇
关键词:郭晓光油画;创作;整体与局部;关系
中图分类号:J2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11-0187-01
一、对整体与局部概念的界定
整体与局部是哲学问题中十大辩证关系之一,是客观事物普遍联系的一种方式,是对立统一的。整体与局部互相联系,相互区别,整体由局部构成,离开了局部就不存在整体;局部离不开整体,离开整体,局部就失去了意义,整体不是局部的简单相加,不是组成要素的机械堆积,而是有机地组织起来,表现统一性和协调性。二者的地位与功能不同:整体属于主导地位,统率局部,局部服从于整体,相辅相承。 因此无论在哲学领域还是绘画领域处理好整体与局部的关系都是至关重要的。
二、郭晓光油画创作中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处理
(一)简析郭晓光的艺术道路。
郭晓光是在80年代成长起来的表现主义油画家,他1981年毕业于鲁迅美术学院,1999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研修班。他现为东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学院长、教授、油画系表现主义工作室主任,兼任中央美术学院特聘教授。他将坚实的学院油画造型基础同强烈的表现主义个人风格结合起来,在当代油画创作中探索出独特的形式特征,他在风景、人物的创作及国外风情写生创作中,用强烈的色彩、变形的手法,将具象与抽象、色彩造型与情感表达,有机地统一在作品中,其作品具有强烈的色彩视觉冲击力和情感表现特征。
(二)分析郭晓光代表作品中整体与局部的关系。
俗话说“画如其人”这句话在郭晓光作品中也得到了完美的体现。郭晓光的作品用色大胆奔放、畅快通透,确依然能保留油画色彩独有的浓郁;笔触自由富有变化,明暗效果强烈,以郭晓光独特的当代油画语言,塑造出极具张力的视觉效果。从他的作品中便可以看出作品就是他内心感受的释放。他的作品多取材于生活,宅院、民居、教堂、街景、小巷、桥梁、小路、船只、红瓦、白墙或灰墙、树叶、树林、河岸、等一些看似普通的景物,都营造了出一种具有浪漫主义气质极具诗意的意境。画面中对整体调子的把握,对整体大色块对构成,色彩对激烈碰撞都是画家内心对释放与宣泄。无论是画面中整体与局部关系的把握处理还是画家内心感受的释放与宣泄都是一幅画不可缺少的灵魂。
郭晓光在表现建筑物系列作品中,无论是宅院、民居,还是教堂、街景、小巷,均作近景处理,红瓦、白墙或灰墙、金黄的树叶、形成强烈的色彩对比。郭晓光并没有着意刻划建筑物的逼真形象,建筑物在画面中似乎只是一个符号,作者重视的是如何借助建筑物来构造一幅表现性的绘画作品。在郭晓光欧洲写生的作品亦是如此,作品中强调画家对周围环境对及时感受,高度提炼画面语言,充分表达及时感受使画面富有张力。郭晓光对作品总从不拘泥于局部,非常强调画面中对整体感受,作品完成时呈现出对结果也不会让观者觉得空空如也而是主体突出、色彩浓厚、意境深远。作品完全不拘泥与形体与色彩的塑造,一切看起来好似一气呵成,形体与色彩融为一体,作品自信清晰流畅,使观者欣赏时心中也会和画家一样荡起波澜。郭晓光在进行海边风景创作的系列作品中着重强调色彩之间的强烈对比,强调光线在画面中的作用,使画面的色彩语言和形体结构之间达到平衡。这无疑是在处理画面的整体关系。
在整体与局部关系问题上,郭晓光的画面中最映人眼帘无疑是他处理整体关系的能力,但是当我们都看到他画面中高超的整体关系时局部关系在他的画面中也是没有缺少的,甚至不逊色于整体关系。它们安静的存在于它们应该存在的位置,不跳跃、不强画面的整体关系,只等你细细观察后自然发现它们的魅力。例如《带角楼的房子》中整体关系和谐的同时局部关系处理的同时非常精彩,桥上渐行渐远的路灯,扶手都刻画的非常细致而又不失整体。桥下渐行渐远的桥洞虽然色彩堆积浓厚确又不失形体与补色关系。还有角楼上的窗户,角楼下的楼梯在画面中虽不跳跃确惟妙惟肖。画面中处理好整体至关重要,但是局部关系处理的惟妙惟肖更加会给画面锦上添花,耐人寻味。
三、融汇贯通提高处理整体与局部关系的能力
大师之所以为大师是因为他们有着高明的处理各种关系的能力。罗丹在创作《巴尔扎克纪念像》时,为了整体效果把雕像的手砍了下来,整个雕像除了巴尔扎克硕大的头部外,全部隐藏在宽大的睡袍内,使整个雕塑整体而生动,突出了重点表现对象,正如罗丹自己所说:《巴尔扎克纪念像》是我一生创作的顶峰,是我全部生命奋斗的成果,是我美学原理的集中体现。在油画的创作上往往整体的关系制约着整幅画面的核心表现,没有“完整”的作品是不成立的(这里的完整是确立一幅作品的核心体现,而不是创作对象客观存在的部位)。局部的建立是在整体基础上去表现,不可颠倒顺序,使其矛盾。正确理解与掌握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对于实践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整体意识是画者必须要建立的意识与能力,只有在作画过程中不断实践,反复检验,才能树立科学的思维方式和全面的观察方法,才能培养出整体的作画技能,才能正确地解决问题,使画面更具感染力。整体的思维和动人心弦的艺术感受,才能创造出符合美学标准的好作品。
四、结论
通过郭晓光的我深深的感受到把握好画面的整体关系对画面的重要性。可以说处理好整体与局部对关系决定这一幅画的成败。在油画的创作上往往整体的关系制约着整幅画面的核心表现,局部的建立是在整体基础上去表现,不可颠倒顺序,使其矛盾。正确理解与掌握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对于实践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旨在通过表现性油画家郭晓光的油画作品体现出整体与局部关系这油画创作中的地位和应该如何把握和体现。
参考文献:
[1]郭晓光.空间——解开现代绘画的钥匙[J].教育研究,2008.
[2]郭晓光.从造“形”到造“型”.文艺争鸣,2009. (21)
[3]郭晓光 .郭晓光风景写生作品集[M] .吉林美術出版社 ,2008,(12)
[4]王克举.童稚幻彩的意象.世界艺术[J],2008,(2)
[5]齐凤阁.法国印象派绘画[M].吉林美术出版社,2001,(7)
绘画中的整体与局部 第3篇
如果我们看到一幅画它很统一很整体, 那么我们必须澄清在什么情况下他呈现给观者的整体统一, 那么我要从以下两个方面来讨论一下:一.首先在构图中的整体统一性。二.再就是在色彩上面的整体统一性。
一、构图的整体统一性
我们常常看到一些名人的作品时, 就会赞叹不已, 然而真正他让你赞叹在那里, 也就是好在那里?为何我们就画不出这样好的画?有时自己心里面可能会安慰一下自己说, 人家毕竟是大师吗, 肯定画的好了, 事实上我们看到人家大师的画的好时, 是人家大师的画处处都画的很好, 无论从构图, 还是色彩, 首先大师能做到构图的整体统一性, 我不知到别人怎样看待一幅作品的构图, 以我个人的观点来看而已。有时看到一个好的场景, 就心动, 于是就那起笔就画, 在那一瞬间也回想到构图应该怎样去构图, 要注意构图的整体统一性, 也就是十分常见的, 在脑海里已经形成了一个固定模式, 怎样去画, 就拿起笔将所见的画下来, 眼睛看着眼前的场景, 笔下就是用心的在描绘着, 总是在想我一定要画的出神入化徐徐如生, 于是就将画中的每个小细节小部分都是精心在描绘, 心里想着, 绘画就是看到了让自己动心的画面了, 那起笔就画自己看到的, 看与画这两个动作是一体的, 是共进共退, 共生公灭的, 画着看, 看着画, 几个小时下来, 自己还沉醉在绘画的那份欢乐的气分当中, 再看看自己笔下的画时, 怎么突然却发现自己怎么画的不太对劲, 放远, 再看看自己眼前的景色, 看看自己的画, 画中和实际的景色中什么都照着画了, 可是再看自己的画, 就是差了点什么东西, 细细研究才发现, 有时自己怎么都发现不了问题出在哪里了, 就是自己太注重局部的一些小的细节了, 在绘画的过程中那种要注意的统一性全被抛之脑后, 就忘了整幅画的统一性了, 看着自己的画, 回头再看看那些名人的作品, 例如像达·芬奇的《蒙娜丽莎》, 对于这幅作品, 我们在美术明信片上, 甚至广告上, 已经司空见惯, 以致很难再用暂新的眼光, 把它看作现实中的一个男子所画的一个有血有肉的现实中的好的肖像, 然而抛看我们对他的了解的或者自信了解的那些东西, 第一批写生者那样去观看他, 还是大有神韵的, 然而最先引起我们注意的蒙娜丽莎看起来栩栩如生, 足以使人惊叹, 她真像是在看我们, 而且有她自己的心意, 她似乎跟真人一样在我们面前不断变化, 我们每次来到她前面时, 她的样子都有些不同。即使在翻拍的照片中, 我们也能体会到这一奇怪的效果, 如果站在巴黎罗浮宫中的原作面前, 那几乎是神秘不可思议的了。有时她在嘲弄我们, 而我们好象在她的微笑中看到一种悲哀之意, 着一切听起来有些神秘, 它也确实如此, 一件伟大艺术作品的效果往往就是这样, 然而, 莱奥纳尔多无疑知道他怎样获得这一效果, 知道运用什么手段, 对于人们用眼睛观看事物的方式, 这位伟大的自然观察家比以前的任何一个人知道得都多。他清楚地看到了征服自然后有一个问题摆在面前, 这个问题的复杂性绝不下于怎样使已确的素描跟和谐的构图相结合的问题, 然而, 只有莱奥纳尔多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有效办法, 如果轮廓画得不那么明确, 如果形状有些模糊, 仿佛消失在阴影中, 那些枯燥生硬的印象就能够避免, 这种模糊不清的轮廓和柔和的色彩使得一个形状之中, 总是给我们留下想象的余地, 如果我们回头再看《蒙娜丽莎》就可以对他的神秘有些省悟了, 我们看出来莱奥纳尔多极为审慎地使用了他的“渐隐法”, 曾经尝试勾画或涤抹出来一个面孔的人都知道, 我们称之为面部表情的东西主要来自两个地方:嘴角和眼角, 在这幅画里, 恰恰是在这些地方作家有意识地让它们模糊, 使它闷逐渐融入柔和的阴影中, 我们一直不大明确蒙纳丽莎到底以一种什么心情看着我们, 原因就在这里, 她的表情总是叫我们捉摸不定, 由此画, 我们不难看出一幅好的绘画, 有些局部的细节不一定非要把它刻画的非常细腻, 这也就是说, 画画并不代表你越是细腻它就和你要画的融为一体, 有时该忽略的局部还是要去忽略, 我们不能把眼睛睁的老大非的要把它画的非常到位, 或者画的越细腻就是越好的错误观念, 象我们这些初学者往往问题就出在这里, 没有把握大局的观念, 也就是我们所讨论的整体统一性, 而是把大量的时间用在刻画细小的局部当中去了, 所以说最初的构图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就是缺乏那种整体统一性, 太细小的局部就会破坏整体, 固然局部的也要顾及, 但是我们要在整体统一性的前提前下去看局部
二、色彩中的整体统一性与局部
在我们一般人认为, 绘画能做到形似就是好的作品, 柏拉图曾以为只是再现了对象的外貌, 无论是做到形似, 还是再现了对象的外貌, 但更重要的应该是画中是否善用了颜色, 线条, 构图等画所特有的元素。
说道颜色, 也就会有同样的感觉, 就是当你看到的颜色, 你要表现在你的画面上来, 那同样也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 眼前出现了让你却步的景色时, 你也许会冲动, 要是画下来肯定是一幅很美的风景画, 于是就开始了你的构图, 不知不觉的我们就从局部一点一点的去画, 一条线一条线的去描, 包括色彩也要和实际眼睛看到的一模一样, 经过几个小时下来终于画完了, 也做到了每个局部都很到位。可是当我们再来看自己的画时, 就发现看那一块都画的很好, 颜色也都接近实际的颜色, 可是怎么看这副画都觉得它缺少点什么东西, 给人的感觉就是拼在一起的图画, 整个画面缺少了统一性, 也就是整体感不强。作为画画的人, 老在想尽善尽美, 就是不由自主的走进了一个死胡同里, 局部都很到位, 可是失去了统一性。
我们都知道色和形是不能独立存在的, 你能单有形而无色。如苹果:色是红色的, 形是圆的, 当我们感到色时, 一定同时亦感到形。有时候我们眼睛所看到的物体颜色和实际的颜色、光和周围环境色对物体颜色他们之间都是相互有影响的, 不能看到一个局部就去画一个局部, 也得看整体的颜色中它在里面属于什么色, 颜文栋出版了它总结色彩绘画经验的《色彩琐谈》 (1978年) , 在这部关于色彩分析的书中, 颜先生将他数十年的绘画经验做了细致详尽的介绍, 任何一篇关于色彩的分析与描述都象他的绘画作品那样显得灿烂而富有感染力;他写到:“月夜的色彩偏于冷色 (如青蓝紫) , 但在月亮近旁往往偏于淡黄、淡红等暖色。因为在夜间, 月亮在天上是最亮的, 最亮而近就偏暖, 但不能过分显现出红黄色调, 不然那就不象月亮象夕阳了。邻近黑的一切暖色特别显得暖, 邻近白的一切冷色则特别显得冷。冷色邻近黑色则失去光明, 临近白色则增加光辉, 黑色可以增加邻色的暖, 白色可以减邻色的暖, 这是由于白色的感觉暖, 而黑色的感觉冷的缘故, 所以暖色衬以冷的背景, 亦不觉得冷。”
这些色彩知识极为普遍, 但是在技术、思想与文化启蒙的时期, 却渐渐的改变了中国人对自然的观看方式, 进而改变了他们对世界的看法。我想无论色彩受什么影响, 总之我们在画色彩时就要注重统一性, 不能只盯着局部的色彩去一点一点画, 最后一看缺乏统一性, 以上两点, 也是我这一年来学画过程中经常所犯的一个误区。
如果说我们在绘画的过程中, 能够把构图、线条、颜色统一起来, 能表现的很有整体感, 无论怎么去看它都会是一副好的作品。以前我总是画不好画就是老看局部, 比如画肖像画, 当我们画眼睛时就老是仔细看眼睛怎么凸出来怎么又凹进去, 画到最后整体一看怎么也不象真人模特, 就特别纳闷, 为什么画的眼睛无
戏曲“丑角”也有“美”
郑艳辉 (河南省周口师范学院音乐系466000)
摘要:我国的戏曲艺术历史悠久, 实践经验丰富, 种类繁多, 形式风格及特殊内容也独具特色。无论思想内容、结构形式、人物构造、还是语言运用等方面, 大都能联系现实生活, 巧妙构思, 形成以漫画方式匀画故事、人物, 或夸张、或戏谑、或嘲笑、或讥讽、滑稽诙谐、情趣盎然的艺术特色。这一般在喜剧性的丑角为主的剧目里表现的比较突出。
在历史过程中戏曲艺术不断去掉其糟粕, 吸收新的艺术手段。丑角戏里实际上发扬了中国古代滑稽戏嘲讽的优秀传统, 乐而不淫、丑中见美, 我们应全面的看待戏曲“丑角”。
关键词:戏曲;丑角;美
一、戏曲行当中“丑角”的形成
“丑”是戏曲中的一个行当。想要了解“丑”就要先知道什么是“行当”, 及它的发展过程。
(一) 行当的形成过程
行当, 是戏曲表演艺术塑造舞台形象的基本手段, 它的形成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古优, 是表演艺术史最早的职业演员, 他是封建社会初期社会进一步分工的产物。因为他们的社会地位近似“弄臣”, 但惟独他们的社会活动被幸运的记录下来。春秋战国以后出现的徘优、倡优、象人是古优早期很粗
略的艺术分工。到汉魏时期, 我们在史籍中看到有关优表演故事的记载, 如:“总汇先倡”“东海黄公”“辽东妖妇”等, 由于记载的疏略, 我们很难判断他们的表演形式。唐代是我国诗歌音乐舞蹈艺术的黄金时代, 这种有故事情节的表演随着也有显著发展, 在这些表演故事的歌舞伎艺中, 和后代行当关系最近的是以滑稽, 讽刺为艺术特征的参军戏。
参军戏据记载产生于魏晋时期, 他原来是讽刺一个贪官污吏的, 由徘优分别表演的两个人物, 一个扮演贪官参军一个扮演捉弄人的叫“苍鹊”, 这是古代讽谏艺术的重要发展。不过那时的这仅是一个演出节目, 到唐代发展成一种固定的演出形式, 参军和苍鹊已是分担不同艺术职能的名称, 而成为后代戏曲角色的雏形。
到了两宋金元时期, 我们在史籍中看到有杂剧的名称, 主要是继承和发展参军戏的表演形式, 不过这时已改称副末副净了, 由于表现生活内容的不断扩大, 在这种表演形式中, 相应地增添装孤, 装旦, 引戏等角色。这就是我们最早见到的行当名称。
(二) “丑角”名词的产生
“丑角”这个名词, 形成的说法很多。“丑, 以墨粉涂面, 其形甚醜, 今省文作‘丑’…”, 但值得注意的是清人焦循主张的“丑”是由“纽元子”演变的。这个纽元子是杂扮的别称, 据说纽是舞蹈的意思, 有扭捏作态的意思。杂扮是杂剧的后散段, 而杂扮艺人又常兼演杂剧中的“净”, 可称副净。因此不但从文字的演变, 更主要的是丑角的表演特色来分析, 颇有道理。
二、丑角的艺术地位
丑角以插科打浑, 滑稽戏谑见长, 有人认为这是个无足轻重的行当。然而, 在旧戏班子中丑角却受到特别的尊敬。例如, 在后台, 生坐大衣箱, 旦坐二衣箱, 其他角色都坐盔头把子匣间, 只有丑高兴坐哪就坐哪。清人杨掌生在《梦华琐薄》中记载:论从哪个角度看都是模特的眼睛, 为什么又不象真人呢?那就是没有整体统一性, 如果我们能整体得去看, 不只是看他的眼睛, 当你看眼睛时, 也去看看其他的五官特征是个什么样子的, 相互比较, 这样才能画的象真人。当毕加索听到有人抱怨他的人像画不象真人时, 他的答复是:“没有关系, 它会象起来的。”由此就可以说明绘画时你慢慢的比较, 在统一中去找局部, 也就是你的眼睛要去看大的统一性, 再在里面找小的局部的变化, 然后再把局部的东西推到大的统一性中去看它是否能容在大的范围里, 也就是这幅画是不是能统一起来。
正是由于再实际绘画中所出现的问题, 才在画面上出现了有些构图太局部不够统一, 当然了形和色是不是独立存在一样了, “进人班访诸伶, 如指名访丑角, 其他诸伶奔走, 列侍其旁, 但与生旦善者, 诸伶不为礼也。”
丑角为什么会有这么高的地位呢?有这样几个原因:一是唐明皇和后唐宗主都扮演过“丑”, 尊丑就是尊皇帝;二是优人的祖宗如《史记》中所记载的优孟等, 都是擅长插科打浑的“丑”, 尊丑就是尊祖辈;还有一个原因就是, 丑可以随便说话, 若得罪他, 他可以使你应答不上, 当众出丑, 而且即使这样, 也不算犯“班规”。因此, 大家就都尊丑了。
纵观一部戏曲史, 丑确实是值得尊敬的。因为丑自他们的祖师优人开始就具有不畏强权, 敢于针砭时弊, 讽刺朝廷, 伸张正义的优良传统。
司马迁的《滑稽列传》中记载了不少古代优人以插科打浑来讽谏君王的故事。“淳于以‘饮一斗亦醉, 一石亦醉’的妙喻劝谏齐王罢长夜之饮;优孟以仰天大哭, 托以微词讽谏楚庄王‘贱人而贵马’, 制止了君王“欲以棺淳大夫礼来葬马的愚蠢行为”
在盛于唐宋时的参军戏的史料中, 艺人们利用讽谏的武器与统治者作斗争的故事很多, 王国维在《优语录》中搜集了50则, 在 ( (宋元戏曲史》中又增加了18则新的材料。这些史料充分证明了丑角艺术的威力。
例如, 有的丑角敢于在皇帝面前揭露大臣的贪赃枉法, 贪生怕死, 起到告御状的作用。宋人在《江南余载》一书中记载有一个“宣州土地”的事;更有甚者, 还有丑角当面讽刺帝王的过失, 仗义直言, 拯救好人的故事:丑扮士人相貌在高宗前讽谕其失, 为乡人排难解纷, 至使“上大笑, 赦原乡人” (明刘绩《霏雪录》) 。
宋洪迈《夷坚志》, 明田汝成《委巷丛谈》等也记载丑角不畏权贵, 在帝王面前讥讽大臣权相聚敛苛暴的罪行。明代文林的《琅娜漫抄》就记述了宫中优人阿丑在御前作徘, 大胆讽刺太监汪直专权及其爪牙王截、陈钱的帮闲嘴脸, 还讽刺保国公朱永掌十二营以权谋私, 难存“公论”等, 真可谓“短兵一挥, 广座皆死!其技敏绝, 其勇空前” (任半塘《优语集》)
在史料中, 这些丑角不都是很可敬的么?确实, 丑角中没有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 但是由丑角的戏谑反语, 幽默协喇弓!起的笑声, 有时恰如一把利剑, 刺破了各式伪君子的假面, 这种干预生活的斗争精神, 是我国戏剧艺术的一份宝贵遗产。
三、丑角的审美属性—滑稽与崇高
旧时代的美学家, 包括唯物主义美学家车尔尼雪夫斯基在内, 大都把滑稽和崇高作为两个对称的美学范畴。
车尔尼雪夫斯基认为:“丑乃滑稽的根源和本质。”“荒唐”、“低能”、“愚蠢”是“滑稽的主要根源”。在他看来, 滑稽仅仅属于生活中被否定的现象, 这样说法, 我认为是有片面性的。认真分析喜剧中“滑稽”就有两种:一种是车尔尼雪夫斯基所指否定性滑稽, 还有一种是表现美的.合理的肯定性滑稽。车尔尼雪夫斯基曾给滑稽 (实质上是否定性滑稽) 下过一个定义:“只有当丑力求自炫为美的时候, 那时侯丑才变成滑稽。”“内在的空虚和无意义以假装有内容和现实意义的外表掩盖自己”。同样, 我们还能对肯定性滑稽下个定义:内在的美和善以奇特的、扭曲的、荒唐的、丑的形式表现出来。
形不统一, 光注意局部的话, 那么就肯定会影响到色的统一性, 整幅画就显得比较零散。
参考文献
[1].吕彭, 《20世纪中国艺术史》,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年, P247-248
局部与整体 第4篇
师:请同学们仔细阅读全文后思考:作者为什么用梅花来比喻鲁迅?鲁迅和梅花有什么相同之处?
(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再次阅读全文并思考。)
生:我觉得梅花是早开的, 鲁迅是时时早, 事事早, 奋斗了一生。
生:梅花是冰清玉洁的, 鲁迅好像也是很高尚的, 我从课后的那个“作家卡片”得知他的一生不断地和敌人作斗争。
师:让我们来看看鲁迅的一些生平资料。 (教师出示鲁迅资料:出生的时代背景, 生平简历, 作品, 名言以及毛泽东等名人对他的评价。)
学生阅读补充材料后结合课文内容再次充分阅读思考。
生:我知道了鲁迅和梅花一样不怕环境的险恶。梅花美丽地开在寒冬里, 鲁迅和黑暗的旧社会作斗争。
生:我知道鲁迅和梅花一样具有旺盛的生命力。梅花开得满树都是, 鲁迅的作品也很多。
……
总结上述教法:首先学生根据课后问题, 明确作者为什么要写梅花, 旨在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学生积极思维, 联系全文表达观点, 明确借物喻人写作方法。第二步引导学生学习物与人之间的相似性, 既加深对鲁迅人品的了解, 又明确“借物喻人”的写法要求。教师适时补充资料, 让学生带着补充资料再对文本进行整体的阅读, 此时感悟进到一个更高层次。学生明白作家吴伯萧借梅花来比喻鲁迅, 不仅仅是因为梅花开得早, 鲁迅高尚的人格也不是那个刻在书桌上简单的“早”字, 从局部的理解走向了对文本的整体感悟, 对于“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理解更准确, 对于鲁迅的高尚人格更崇敬。
阅读作为一种理解和审美的活动, 必须有整体意识, 教学中我们要从局部理解走向整体感悟, 注意文本内容的完整性和联系性, 从学生思维特点出发, 灵活运用“整体———部分———整体”的阅读顺序, 引导学生对文本的理解逐步深入, 培养学生有效阅读的能力。
一、从整体入手, 快速感知文本
从整体入手是让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和引导下, 运用自己的经验感知语言材料, 获取对文本轮廓的整体认识。其中切入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
(1) 解题抓整体———许多课文往往从课题可以捕捉全文的整体面貌, 启发学生抓题眼, 围绕整体提出问题, 然后通读全文, 可以从整体上感知课文。例如《神奇的克隆》, 让学生根据课题提出问题:克隆技术神奇在何处?
(2) 从点窥整体———有些文章的结构是放射式或聚焦式, 从整体入手可让学生寻找课文中的中心词或者中心句等, 从这个点上窥视文章的整体, 并在阅读中体会。例如《小镇的早晨》的最后一句是全文的中心句:小镇的早晨多美呀!让学生根据这句话找出小镇早晨美在什么地方, 学生就能从全文把握小镇的早晨美在恬静, 美在热闹, 美在紧张。
(3) 抓线寻整体———有些课文叙述线索明显, 从整体入手就可以抓住线索, 顺藤摸瓜。例如:《番茄太阳》中“我”的心理变化就是线索。
(4) 扣情入整体———从文章的内在情感入手, 充分利用形象, 创设具体生动的情境, 使得学生如历其境, 有助于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抓住彭德怀对大黑骡子的那份感情让学生从全文去感知。
(5) 设疑导整体———从整体出发精心设疑, 造成悬念, 诱发学生的好奇心, 激发阅读的兴趣, 引导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感知。《雾凇》让学生产生问题:为什么吉林松花江上的雾凇是奇观?
从整体入手的方式因文而异, 但不论怎么切入, 都要能够引导学生快速地整体感知课文, 强化文本的整体意识, 为深入理解文本打下基础。
二、着眼联系, 对部分进行探究
在对文本初步整体感知的基础上, 对部分进行深入探究, 是文本理解的重要一环。只有站在整体的高度上, 才可能认识部分的地位和作用, 才能真正理解具体段落和语句的意义, 也只有深入探究了部分的意义之后, 才能对整体形成更为深刻的理解, 才能真正感受到文本的审美意蕴。要理解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把字词句等的教学与整体认识联系起来。
如上文举例《早》中梅花和鲁迅的相同之处, 教师就可以从梅花的特点去寻找鲁迅的特点。 (1) 腊梅花的早在鲁迅身上有没有体现? (2) 腊梅花的多在鲁迅身上体现在何处? (3) 腊梅花纯净疏淡的香与鲁迅的人格有没有相同之处? (4) 腊梅花的冰清玉洁与鲁迅的情操有没有相通之处?在整体的阅读中腊梅花的特点显现出来, 鲁迅的伟大凸显出来。
三、回归整体, 深入理解
对部分深入探究以后应再回到文本整体, 根据课文的特点, 选择恰当的方式, 引导学生从分散到集中、从粗浅到深刻、从模糊到明确, 从而升华对文本整体的感悟, 把握文本的生命意义和审美价值。具体的教学方式有很多, 可以归纳, 引入整体。《早》一文的最后一句话:是啊, 的确要早。要珍惜清晨, 要珍惜春天, 要学梅花, 做“东风第一枝”。引导学生去思考作家吴伯萧给本文起名“早”的含义, 学生就从文本的整体出发, 揣摩出作者是赞美梅花的早, 鲁迅的伟大, 同时也是教育我们要学习“早”字精神。
局部与整体 第5篇
1 2001~2005年中国奶业宏观整体的竞争特点
1.1 大型奶品企业及国际奶业巨头扩张优势日益凸现, 其市场迅速扩大
当时, 中国一批大型奶品企业迅速崛起, 主要有内蒙古伊利和蒙牛集团、黑龙江完达山集团、上海光明集团、石家庄三鹿集团、北京三元集团。他们在技术改造的基础上扩大生产, 市场占有率迅速扩大“, 光明”“、三元”“、三鹿”、“伊利”“、蒙牛”“、完达山”等品牌, 被国家授予“中国驰名商标”。 而面对日益看好的中国奶品市场, 当时世界排名前20位的奶业品牌又全部进入中国市场, 国际奶业巨头有4家在中国建厂。跨国公司如瑞士雀巢、日本森永、意大利帕玛拉特等先后在黑龙江建立了自己的奶源基地。随着生产集中度的提高、规模效益更加凸现, 市场消费进一步向中外名牌倾斜。以当时的中国奶企为例, 据专家测算:2001年, 按销售额排名前十位的中国企业, 液体奶的市场份额约占全国总产量的63%, 奶粉销售量约占全国奶粉总量的34%。
1.2 大批奶品小企业乃至非奶品企业争抢奶品消费市场, 同时劣势企业淘汰率很高
与中国大型奶品企业及国际奶业巨头形成鲜明比照的是, 当时国内各地已经建成或正在建设的1500余家奶品企业, 其中90%属于日产量低于100吨的小企业;中国一些普通食品、房地产、饲料、百货公司等企业, 也纷纷投资奶业。因此, 在一些超市, 奶制品品牌琳琅满目, 有的超市酸奶品牌竟达十余种, 多由名不见经传的小厂生产;不少奶品企业属于低水平的重复建设, 生产无规模、竞争无秩序, 一些企业用奶粉还原液态奶, 这种产品在市场最低可卖到1.05元一袋, 比用鲜奶生产的液态奶价格低一倍以上, 造成恶性竞争。当时业内人士及专家分析认为, 到2005年, 大批劣势企业必将淘汰出局, 淘汰率将达到60%以上。
1.3 参股、兼并、重组等市场化运作方式已经成为当时奶品企业改革的一股潮流
中国民族奶品工业在本世纪初显露出了巨大生机, 之所以如此, 与参股、兼并、重组等市场化的运作方式是分不开的。当时我国有外商投资的奶品企业45家, 几乎所有知名的跨国公司已经或正在中国建厂, 他们在带来竞争压力的同时, 也带来了市场化的运作方式。2000年11月, 世界著名奶业巨头法国达能公司参股上海光明奶业5%的股份, 并把达能在中国南方的奶品企业交由光明经营。2001年1月, 北京“三元”巨资收购美国“卡夫”全部国外股权。2000年4月黑龙江传统奶业大县杜尔伯特与内蒙古伊利集团签订协议, 杜尔伯特县引进“伊利”品牌, 以驰名品牌激活该县奶业。光明在山东组建了奶源基地和生产基地, 兼并了多家奶品企业;三元一方面在呼伦贝尔建起奶源基地, 另一方面南下深圳、厦门、福州寻找合作者;伊利集团先后整合了上海、天津及东北的一些奶品企业, 使伊利集团冰淇淋和液态奶销量持续上升。
1.4 北重南轻的奶业布局出现被南北均衡的格局所取代的趋势
中国奶业分布向来以北方为主, 但2000年以后发生转变, 南方各省奶业递升较快。当时有专家认为, 这种奶业布局趋势, 在若干年后完全可能形成南北均衡, 互相对峙的局面。其主要理由如下。
(1) 南方沿海经济发达, 消费水平高, 构成了超出北方的奶品消费大市场, 奶业的较高利润刺激了市场邻近区域的奶业大发展, 2000年以来赣、湘、桂、川、鄂等省份奶业发展迅速就是明证。
(2) 当时奶业具有较高的利润, 虽然精饲料及优质牧草从北方购入, 导致南方饲养成本高于北方的障碍已显得不太重要, 加之有些地方完全可把效益较低的种稻改为种草, 或者可以开辟利用高山牧场, 饲料成本的问题几乎构不成任何制约因素。
(3) 适应北方的荷斯坦奶牛等黄牛品种, 在引进到南方之后, 已逐渐驯化成本土化奶牛, 患病率得到控制, 产奶量逐步达到理想目标。
(4) 当时广西利用胚胎移植技术, 将印度水牛与当地水牛杂交, 改良成新水牛品种, 耐热、耐粗饲 (对稻草粗纤维消化率为79.8%, 比黄牛高15.6个百分点) , 抗病力强、适合南方水土, 其肉质比普通肉牛好, 其鲜奶营养价值达到黄奶牛 (花奶牛) 的两倍, 在国际市场上1公斤水牛奶的价格等于2公斤黄牛奶的价格。改良水牛的单头年奶产量为2500~3000公斤。当时桂、粤、川、湘、鄂、闽、浙的60多个市县已经建立了杂交水牛的产奶试点。这也是南方奶业将与北方奶业相平衡的一个重要的理由, 因为它说明南方奶业可能发展出适合自己的特色比较优势, 从而成为区域强势的竞争力。
2 2001~2005年中国奶业微观局部的发展思路
2001~2005年中国奶业微观局部的发展思路, 取例于南方新兴奶业县——江西赣州于都县。
2.1 市场必须细分, 瞄准大型企业的产品空隙
当时的于都县奶业清醒地认识到, 任何一家大型企业都有自己的主导产品, 主导产品之外不可能面面俱到, 什么产品都能做得很精良。对于一些小企业来说, 就要根据市场上不同的消费层次进行市场细分, 发掘出多层次市场中的个性化需求, 开发出新产品。据当时的专家分析, 当时的中国社会可分为十个阶层, 不同阶层的消费者对于同一商品的价值的判断是大相径庭的。企业的新产品开发, 外观设计, 市场营销的策划, 都应以某个商品的市场定位为出发点, 并以目标消费者群体的价值判断为依据。中国处在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过渡时期, 消费增长最猛的是液态奶, 而一些具有全球生产优势的国际奶业巨头, 因种种因素对生产液态奶难展优势, 国内大企业虽然也看重生产液态奶, 但目前只能占据国内的小部分市场空间, 空间余地仍然很大。因此, 当时的专家认为于都奶业市场细分的目标可考虑选择液态奶。
2.2 于都奶业要做好就必须抢占市场, 造就中小企业的知名品牌
于都奶业暂无能耐参与大型企业的角逐, 但是应该从中小企业群中脱颖而出, 使其品牌出类拔萃, 给人以高出一筹的感觉, 以此实现营销战略目标。当时, 于都县以“高山青草奶, 天上挤下来”为广告的于都奶品宣传, 在江西乃至相邻省份产生了巨大效应;于都奶业以此为自我促进的契机, 千方百计提高产品质量, 组织人马深入各地调研不同层次的消费者对本企业主打品牌的具体看法及建议, 奶品生产的配方、包装、工艺、流程等都是在市场调研的基础上修订形成的, 他们认为决不能忽视市场需求的细节搞自以为是, 要争取在三四年之内开拓出全省乃至全国闻名的优质产品和品牌。
2.3 必须顺应市场规律, 谨慎对奶业进行参股、兼并、重组
当时的专家指出, 于都奶业在改革潮流面前要重在顺应经济规律, 严格按经济规律办事;积极参照各地的市场化改革经验, 从改革的正反事例中汲取智慧;处处着眼于营造出充满市场活力的企业机制, 以激活整个于都奶业为目标, 在持续不断、谨慎、稳定的改革中做活、做强。
2.4 于都奶业必须审时度势, 积极参与南方奶业创新
创新是区域产业、企业发展走向昌盛的灵魂。当时的专家指出于都奶业创新的突破口应发展水牛挤奶, 做到“奶、耕、肉”三用。当时中国开发水牛出现良好势头。以杂交水牛奶的试点来说, 当时南方有桂、粤、川、湘、鄂、闽、浙7个省区60多个市县已展开此项工作。云南省把水牛奶作为发展重点, 利用与泰、缅相邻的优势, 出口杂交水牛。专家认为江西省水牛业创新目前还是空白。于都奶业如果在此事上能抢占先机, 第一, 可以给区域和企业带来创新活力;第二, 可以争得创新第一的好形象, 提高区域产业产品的知名度;第三, 可以溶入南方奶业创新的主流中, 为培育南方具有比较优势的特色奶业立下功劳, 有利于于都奶业发挥特色;第四, 可以可以杂交水牛奶的市场供给创新, 创造出新的市场消费需求;第五, 可以盘活于都大批水牛资源, 若把于都农户家里养的水牛进行品种改良, 使之“奶、耕、肉”三用, 则效益可以翻番数倍。
配合上述四条宏观思路, 当时专家建议, 于都奶业发展要特别予以重视的一点就是要做好以奶业为中心的立体开发工作。于都具有较强的区位优势、人文优势、旅游优势, 于都奶业可以趁“势”而上、借船出海, 做响广告、做大市场, 尤其要在事关于都奶业密切的屏山高山牧场旅游度假区的运作上做好立体开发。比如, 是否可以借助当地丰裕的水电资源修建高山牧场观光缆车?是否可以在屏山牧场设立人力空中滑翔场?是否可以盘活屏山附近的盘古山钨矿公园的老体育场、游泳场? 当时, 于都屏山高山牧场显示出了一定的旅游品位, 旅游经济已初显端倪, 于都奶业要以有时代气息的新潮项目吸引游客, 融奶业于旅游之中, 产生广告、市场效应, 达到立体开发倍增经济效益之目的。
摘要:20012005年是21世纪初中国奶业崛起速度最快的阶段, 也是中国奶产业泡沫多、沉渣泛的一个阶段, 这与当前经济新常态下的中国奶业形成鲜明比照, 回溯并研究这段产业历史, 对当前新常态下的中国奶业发展无疑具有较高的案例借鉴价值。本文重在对当时中国奶业整体的竞争特点与局部的发展思路予以翔实的细节再现。
关键词:20012005年,中国奶业案例,整体的竞争特点,局部的发展思路
参考文献
[1]习小林.农产品流通体系利益错位的原因与对策[J].农村经济, 2006 (7) .
[2]罗光旺, 习小林.赣州农业产业化建设的实践与探索[J].江西农业学报, 2009 (10) .
玉米整体仍显偏弱局部略有反弹 第6篇
1 东北新玉米收购价格试探定位
双节过后, 市场普遍担忧的霜降对于玉米生产的威胁解除, 东北地区玉米产量形势已经明朗。随着新玉米的开始上市, 东北地区收购价格也在试探中定位, 但主流价格并未形成。少数加工企业开秤价格高出去年同期100元/t左右, 实际收购价格与临时存储玉米收购指导价相差不大。目前长春大成二等新玉米挂牌价收购价格为1 450元/t, 三等玉米为1 440元/t;松原赛力事达二等新玉米挂牌价收购价格为1 480元/t, 三等玉米为1 460元/t。从目前的收购情况来看, 由于收购价格低于农民心理预期, 因此送粮车辆数量有限。
2 关内地区玉米价格互有涨跌
华北黄淮地区新玉米上市以来, 随着上市量不断增加, 市场供需形势缓解, 收购主体观望, 收购价格回落较快, 造成农户惜售心理增强。市场价格有涨有跌, 部分地区玉米价格还出现反弹迹象。河南南阳新玉米收购价1 560元/t, 水份16%, 与开秤价1 700元/t相比跌了近140元/t。河北邯郸地区饲料企业新玉米挂牌收购价格为1 760元/t, 基本稳定;石家庄地区饲料企业二等玉米挂牌价格为1 760元/t, 上涨20元/t左右。山东邹平地区深加工企业玉米收购价在1 760元/t, 上涨10元/t;德州大部分县市玉米深加工企业入厂价1 640~1 750元/t之间, 比开秤价格下跌了10~60元/t。有关市场人士预计, 随着后期关内玉米上市量逐步增加, 当地新粮价格仍会延续季节性弱势。但在今年市场主体对玉米价格预期普遍抬升的背景下, 倘若收购价格跌幅较大, 农民惜售心理也将增强, 近日局部价格的回弹也证明了这一点。此外, 由于东北玉米市场后期将受托市政策支撑, 而东北、华北玉米长期存在比价关系, 估计后期华北黄淮玉米整体价格的下跌空间也相对有限。
3 南方港口玉米价格出现反弹
南方港口地区受台风天气影响, 船期靠港普遍延迟, 港口玉米库存下滑明显, 由于贸易商有抬价意愿, 导致玉米价格出现反弹行情。广东港口东北一等玉米报价在1 870~1 880元/t, 成交价在1 850~1 860元/t, 较前期上涨了20~30元/t。深圳蛇口港一等优质东北玉米, 最高报价为1875元/t, 上涨15~20元/t;二等东北玉米成交在1 840元/t左右, 上涨20元/t。但有关市场人士预计, 台风过后随着船期的集中到货, 仍不排除玉米价格再度出现回落的行情。
4 大连玉米期货价格升势明显
经过1个多月时间的调整之后, 大连玉米期货价格出现明显升势。截止周五收盘, 主力1005合约期价周比上涨23元至1 745元/t。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表示, 中国将继续实施玉米、大豆、油菜临时收储政策, 同时要加强宏观调控, 稳定市场价格。在新玉米陆续上市之际, 政府宣布收储继续实施政策给玉米市场带来一定的心理支撑, 宣布提高小麦最低收购价的政策也令提升了市场对于玉米收购价提高的想象空间。不过即便玉米市场后期有收储的支撑, 但是目前收储价格定位如何未知, 何时开始收储也难以确定, 加之目前国内新玉米不断上市、陈玉米拍卖成交萎缩, 现货市场整体偏弱, 因此玉米期货也很难获得继续走高的动力。
局部与整体 第7篇
减少网格数量可提高优化效率,但牺牲的是分析精度,优化结果就无法保证,所以不可取。形状优化问题的非 线性程度 较高,数值算法 的求解和 程序实现[1,2]都很困难且通用性也较低,不利于工程应用,但如果能将整体模型需优化的局部区域截下来,只对该区域进行形状优化,则可降低计算规模,提高效率,且不需要寻找新的优化算法,只需用通用有限元分析软件就可以实现,通用性得到了保证,也不存在程序实现问题。工程中用局部方法得到精确分析结果的研究很多[3,4,5],但进行结构形状优化的研究还很少。本文以无限大平面中心孔边界的形状优化为例,以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 12.0为平台,探讨整体局部方法在结构形状优化中的一系列问题。
1子模型技术和切割边界选取问题
ANSYS的子模型技术的基本思路是:截取整体模型的局部区域,并重新划分比整体模型更为精密的网格,然后用整体模型分析结果在切割边界上对局部模型进行位移插值,重新计算,从而得到更为精确的局部分析结果。子模型技术的依据是圣维南原理,即如果实际分布载荷被其等效载荷所代替,那么应力和应变只在施加载荷附近有改变,且该变化量随与施加载荷位置之间距离的增加而迅速衰减,在足够远处应力与应变的变化可忽略不计。由此可知,子模型与整体模型只在切割边界上存在位移连续性限制,如果切割边界选取合理,那么在子模型内部,形状改变则不会对整体模型的计算结果产生影响,因此可以仅对子模型的局部进行形状优化,如局部圆角、倒角及过渡圆弧等。
对于局部形状优化而言,虽然子模型技术原理保证了用子模型方法进行形状优化的可行性,但是如果切割边界选取不合理或形状优化后局部形状改变较大,其形状改变对整体模型中切割边界区域的应力场和位移场的影响就比较大,换言之,原先加载在切割边界上的位移插值是不准确的,所得优化结果也是不可信的。对于此类应用整体局部法的结构形状优化问题,本文不失一般性地将其分为如下两种情形进行讨论:一是子模型切割边界可变,通过选取子模型进行优化,比较优化 前、后的切割 边界路径 结果 (应力或位 移),如果路径结果差值太大,则再选取更大的子模型优化,不断重复这一过程,最终达到优化目的,这种优化方法可用于体积较大、结构简单、切割边界选取比较容易的场合,如大型机身覆盖件的局部形状优化等;二是子模型切割边界不可变,或者允许变动的范围很小, 使得不同切割边界上的路径结果基本不变,这里统称此类问题为定切割边界问题,对于定切割边界问题,可以通过不断将前一次优化结果代入整体模型,再截取相同子模型进行优化的方法来解决,此类整体局部的形状优化方法可以用于那些结构特别复杂、应力集中区域比较多、切割边界的选取困难且受结构限制的场合,如发动机的局部形状优化等。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上述哪种情形,切割边界都必须远离应力集中局域, 这是子模型技术成立的前提。用整体局部方法进行形状优化的流程如图1所示。
2孔形状的参数化描述方法
已有的无限大平面中心孔应力集中问题的弹性力学解答表明[6],在与圆孔中心距离等于圆孔半径的4倍处的正应力等于无孔时应力的1.04倍,当距离增大至孔径的10倍时,环向正应力只有无孔时正应力的1.001 25倍,因而本文取边长为最大孔径10倍的正方形平面来近似模拟无限大平面圆孔孔边应力集中问题。图2为带中心孔的平板模型,均布拉力为1MPa。 优化目标是在给定的设计域内(图2中阴影部分)获得最小应力集中系数。应力集中系数定义为,其中,σmax为最大正应力,σ为按无应力集中的简化材料力学公式求出的公称正应力。
在基于有限元方法的结构形状优化方法中,设计边界的描述方法有很多,此处不再赘述。本文采用如下双指数超圆方程[7,8]来描述设计边界,即:
其中:n1、n2为超圆方程的指;R为初始圆孔半径。优化时选n1、n2和R为设计变量,n1、n2的取值范围为1~ 30,R的取值范围为10~20,因而优化问题的数学模型可表示为 :
3优化结果与讨论
在下面的分析中,所有有限元模型均采用2D8节点结构实体单元,材料弹性模量E=200GPa,泊松比v=0.3。为提高计算速度,本文选用函数逼近的零阶方法完成形状优化。为了便于比较,首先用整体模型进行优化,所得应力集中系数为2.422。
3.1不定切割边界优化方法结果
当切割边界取距圆孔中心距离A=2R,即当切割边界取距圆孔中心距离A=2R,即A/B=2(B为半径R)处时,利用ANSYS软件计算得到的该子模型应力集中系数为3.061,非常接近理论解3,说明计算模型和切割边界的选取是准确的。
解决此类优化问题的方法就是改变切割边界的位置,本文分别截取为2、3、4、5、6、7、8的子模型,对圆孔进行形状优化。表1为不定切割边界优化前、后的结果,图3为优化前、后路径结果最大差值的百分比。
由表1和图3可知,虽然当子模型的切割边界取A/B=2时的应力集中系数最小,只有1.914,但是优化前、后切割边界路径结果的差值也是最大的,其差值百分比达到了16.95%,说明优化后的边界曲线形状对边界上的应力场影响较大,优化时施加的位移插值边界条件与实际情况差别较大,因而优化结果是不正确的。A/B持续增加,路径结果最大差值的百分比不断减小,当A/B=8时,同一路径结果差值百分比已足够小,只有0.50%,应力集中系数优化结果与整体模型的2.422相比误差只有0.8%,此时可以认为设计边界形状的改变对子模型位移插值的影响可忽略。表1和图3同时也表明,对于不定切割边界的形状优化问题,采用不断增加子模型大小的方法可以有效避免因边界形状改变导致的子模型位移插值不准确问题。
3.2定切割边界的平板中心孔形状优化
前文已经验证了A/B=2时切割边界的选取是正确的,因此对于定切割边界的平板中心孔形状优化也取此种切割边界。表2为定切割边界各次优化的结果,图4为优化前后路径结果最大差值的百分比。
对比表2和图4,且由上述不定切割边界中A/B= 2时优化结果的分析可知:定切割边界的平板中心孔形状优化的第一次优化结果也是不准确的,将第1次优化得到的设计变量值代入模型重新优化,优化前后路径结果的最大差值由16.9%迅速下降到0.49%,重复上述步骤,最大差值稳定在0.5%以内。取第6次的优化结果应力集中系数2.463为最终优化结果,与整体模型的优化结果应力集中系数2.422相差只有1.7%。
比较不定切割边界形状优化与定切割边界形状优化结果可发现,在时虽然前者优化前、后路径结果最大差值百分比要比后者大得多,但是前者的结果更接近整体模型的优化结果,这是因为后者将各次优化所得的相关设计边界描述参数代入整体模型,使得后续优化所用整体模型与初始整体模型略有不同,影响了优化结果。
4结语
局部与整体 第8篇
关键词 关系 ?翻译 ?语篇框架 ?句子结构 ?语言与言语 ?历时性与共时性
英语语篇阅读中,对语篇局部“句子结构”隐含意义的把握,始终是阅读理解的基础和难点。中国学生常常发现语篇中有些英语句子既长又比较难理解和翻译,主要原因是这些句子大多具有隐含之意。所以,这就需要教师帮助学生解决语篇局部“句子结构”的那些隐含意义,从而实现由表层意义到深层意义的理解。为此,本文尝试应用索绪尔“语言”与“言语”、“历时性”与“共时性”关系原理,并在构建“语篇框架”整体性意义的背景下,对语篇局部“句子结构”中的隐含意义进行分析和研究,帮助学生实现语篇意义的再次整合及对局部句子意义新的认知,进而提高他们的英译汉翻译能力。
一、语篇整体性意义与局部“句子结构”关系对学生英译汉翻译的影响
目前,英语阅读课大多是围绕“语篇框架”模式展开的。整体性观念是语言学结构主义的一个重要特征。整体性观念就是指在一个实体中,其构成因素必须遵守一系列对实体和构成因素具有决定作用的内部运作规律。一般来说,结构主义企图探索某种意义或文化是在一个什么样的结构及关系中被表达出来的。[1]语篇阅读教学中,构建“语篇框架”已成为阅读课堂不可或缺的内容,也是理解语篇整体性意义的一个有效手段。从形式上看,“语篇框架”是指全文共分为“几个”部分,但是,其内部各组成部分要素是有机地联系起来的或者说具有互动关系的。在构建“语篇框架”的过程中,教师较关注关键词、主题句、语法分析、词汇及句子表层意义的讲解,而忽略对语篇局部“句子结构”深层意义的分析和指导。英译汉翻译多是围绕句子表层意义翻译,因此,学生英译汉经常缺乏深刻性及准确性,更谈不上“雅”。比如句子According to one teacher,the student who hands in neat work is already on the way to scorning an A.
学界认为英译汉的两种翻译模式是“直译”(Literal translation)和“意译”(Free translation)。“直译”,一般就是逐字翻译(word-for-word translation),即,按照句中词汇顺序、字表意思及语法特点进行翻译。因为,在例句中含有一个定语从句“…who hands in neat work…”。所以,学生“直译”时就强调句中定语而翻译成:按照一位老师所说,交上整洁作业的学生就已经是在获得高分的路上了。“意译”,一般不被句中语法所限制,也不仅仅依赖逐字翻译,而是应用增减、转换、省略、重复等技巧,并强调以汉语表达习惯来进行翻译。以上例句应用“意译”可翻译为:根据一位老师所言,学生交上整洁作业就意味着已接近高分了。“直译”较适宜于意义和句子结构简单英语句子的翻译。而“意译”更接近“言语”活动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并能凸显翻译中“语言”和“言语”之间的有机联系。其实,培养英译汉翻译能力,就是要培养英译汉“意译”翻译能力,因为,“意译”可以体现学生对语篇整体性意义的把握,也可以培养他们的汉语表达能力。
在例句中,根据原语篇的整体性意义,“the student”是指“top student”(优秀生),“neat”在此具有隐含之意。首先,教师应该将“neat”这个词的表层意义与“top student”进行联想并构建新的认知结构。其次,教师可以应用“英英翻译”来理解该句:The sentence means that a top student has a good attitude towards study and does his work carefully,neatly and effectively(此处为隐含之意)is likely to get a very good score.只有教师自身首先对原文隐含意义进行剖析,才能使翻译教学做到“游刃有余”,也才能引导学生对“句子结构”的深层意义进行科学认知,并实现翻译的“达而雅”。在教师对例句的深入剖析和指导下,学生也会对例句进行新的认知,最终使其翻译变得更加完美:“根据一位教师的经验,优秀生所交的作业往往十分整洁和认真,这也是他们获得高分的必然结果。”这样的翻译凸显了例句中的隐含之意以及内容的厚度感,同时,彰显了汉语书面表达庄重之特点。可见,“意译”翻译能力不仅体现了“语言”静态性意义和“言语”动态性意义之间关系分析的能力,而且也可以帮助学生实现局部“句子结构”深层意义的认知。
二、从语篇整体性意义转向局部“句子结构”意义的共时性与历时性关系分析
瑞士语言学家费尔狄南·德·索绪尔(F·de·Saussure)划分了“语言”和“言语”的区别及语言共时性(Synchrony)和历时性(Diachrony)原则。索绪尔认为,“…the linguist must take the study of linguistic structure as his primary concern and relate all other manifestations of language to it.”[2]语言家认为,语言结构是语言研究的基本对象,言语行为的表现形式包括隐含表达、逻辑关系和言语的心理关系,这些关系都应与语言结构合理地有机地联系起来。在“言语”中理解“语言”的内涵及价值。“语言”是一个抽象的系统性符号,而“言语”是来自日常生活情境中的真实话语(real language),二者是互联互动的。阅读、认知和理解语篇的过程就是有形或无形的“言语”活动。有时,心理活动也可被视为“言语”活动,如,“言语”表达之前的预设内容和“语言”进行联系或建立关系的心理活动。
语言共时性是研究在一个整体意识中,所感觉的各项同时存在并构成符合系统内部运作规律的各要素间的逻辑关系和心理关系。共时语言学的目的在于对语言的语音、语义、词汇和语法进行相对静态的观察、描写、分析和研究。[3]因此,共时性研究可以结合历时性要素与共时性要素,并从多元性、开放性、秩序性、系统性、整体性和局部性方面进行考辨。例句中共时性与历时性要素对表层意义和深层意义的分析:“One teacher said that the top student(共时性要素)who hands in a piece of neat work(共时性要素)that means the top student(历时性要素)has a good attitude towards study and does his work carefully,neatly and effectively(共识性和历时性要素)is likely to get a very good score(历时性要素)。语篇阅读中,运用历时性就像一个“碎片化”的思维活动。例句中“…has a good attitude towards study and does his work carefully,neatly and effectively”就是根据历时性和共时性关系原理而构建出新的认知结构,也为“意译”提供了相关的语言内容。宏观上看,句中的“attitude”、“carefully”、“neatly and effectively”这些新添加的词与原句的意义能构成一个有机整体,与语篇整体性意义相吻合;微观上看,各个词汇也是联系了句中的共时性要素,比如,“the student”(共时性要素)联系到“top student”(历时性要素),“neat”(共时性要素)与“attitude”、“carefully”、“neatly and“effectively”(均为历时性要素)建立了关系。这些词汇正是隐含在“句子结构”深层意义中,当读者以共时性与历时性关系来进行关系思维时,他们则成为分析语篇整体性意义与局部“句子结构”意义关系时的重要纽带。总之,英译汉翻译增加的新词汇就是为翻译提供了有效的“语言”和“言语”活动基础。综上可知,共时性与历时性之间是对立统一互联互动的关系。
三、共时性和历时性对培养学生英译汉翻译的重要作用
1.共时性与历时性对“句子结构”表层意义的分析是培养学生英译汉的基础
索绪尔的历时性研究特点是对所有“他者”的研究,而语言内部的研究则是共时性研究的特点。[4]在此,对“他者”的研究是指对语篇之外的一些历时性要素的研究,比如,体裁特点和“语篇框架”之间的关系,构建语篇整体性意义及其与局部“句子结构”之间的关系。这些关系为理解语篇的隐含意义和英译汉翻译提供了思维内容和“言语”活动背景。研究“他者”历时性要素,必须借助关系思维与语言共时性及共时性要素之间所建立的关系。关系思维是指在对事物进行思维时,涉及到一些已经存在或新的存在的思维内容,并预设为具有动态性的关系和目标,在思维中可以想象或预设所存在着的潜在要素关系中的显像和运作合理性,由此来诠释思维的全过程,这就是以“关系”的眼光看待思维活动。[5]从某种意义上讲,语篇整体性意义和局部句子深层意义的分析就是为关系思维内容提供存在预设,也为英译汉翻译的深刻性和准确性提供了思维背景和基础。所以,进行英译汉翻译时,首先要知晓“语篇框架”整体性意义。比如,阅读一篇说明文时,说明文写作特点就属于语言历时性要素。对于学生而言,通常比较关注语篇表层意义,而忽略语篇中的一些衔接词、关键词、主题句和语篇体裁特点对理解语篇整体性意义的帮助作用。因此,教师要强调语篇体裁特点,一般,说明文或议论文具有三个基本要素:“What(什么)? Why(为什么)? &How(如何做)?”以此,让学生对语篇整体性意义进行三个层次的分析和理解。共时性和历时性关系及共时性要素和历时性要素也是构建语篇整体性意义及进行英译汉翻译的基础和保障。
2.共时性与历时性对语篇“句子结构”深层意义的分析是培养学生英译汉能力的关键
分析语篇深层意义时,仍需要应用历时性和共时性关系来分析。按照语言历时性,任何形式的语言结构都形成于动态的历时性发展过程中,而其内部形式却是静态的。所以,只有在一种特定时空中或划定的时间片段内才能有效地分析客观存在的句子本身之外的深层意义。按照语言共时性划定所要分析语篇中的局部内容是必须的。笔者发现,根据共时性条件下的语言静态性句子结构特点,学生会轻松准确地理解句子表层意义,翻译句子多以“直译”为主。但,让他们根据“言语”动态性,多样性特点来分析句子深层意义时或者说应用“意译”技巧时,绝大部分学生则很难使翻译的句子“达而雅”。根据共时性的“同一性”原则,在理解语篇局部“句子结构”的深层意义时,需要在认知结构的背景下,即在应用“语篇框架”整体性意义的基础上而展开。本质上讲,语篇深层意义的理解就是在构建新的认知结构,也是为英译汉翻译提供必要的思维内容和知识储备,需要对“语言”的认知过程进行准确性、逻辑性、层级性及完整性的考辨,同时,也需要使“言语”解释的内容具有合理性、逻辑性和有效性。一句话,就是将局部“句子结构”意义与“语篇框架”整体性意义有机地进行衔接,使二者之间建立“关系”。这个“关系”在“语言”和“言语”、语言共时性和历时性关系原理的作用下,通过关系思维就可以构成一个有机的互联互动的英译汉翻译机制的“生态圈”。这个“生态圈”的构建源于教育生态学。教育生态学是研究教育与其周边环境之间各个要素之间的生态关系、生态平衡、生态系统及协同进化的原理与机制。
综上所述,索绪尔有关语言共时性与历时性的提出,使学界对语言的研究由“实体”研究转向了“关系”研究。将学界从过往语言学研究当作学术研究转向语言应用研究。同时,语言应用研究也带来了学界主观与客观相结合、动态与静态相结合、整体与局部相结合关系研究的新局面。笔者尝试以浅显易懂的语言来解释和分析语言共时性与历时性以及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并借助关系思维,探讨和研究“语篇框架”阅读对语篇局部“句子结构”深层意义及英译汉翻译的支撑意义。文中对于“语言”与“言语”、共时性与历时性关系的分析,拓展了一线教师学术研究的视野,说明只有把握从语篇整体性意义转向局部“句子结构”意义的分析和理解,才能提高学生英语阅读能力和英译汉翻译能力。
————————
参考文献
[1] 邱健.从音乐“实体”转向音乐“关系”的结构研究[J].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2013(6).
[2] Saussure.普通语言学教程[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
[3] 张碧.历时性生成与共时性分析[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2).
[4] 撒露莎.从语言的共时性角度看语言的静态和动态存在形式的关系[J].安徽文学,2011(10).
[5] 孙美堂.从实体思维到实践思维——兼谈对存在的诠释[J].哲学动态,2003(9).
[作者:陆亚丽(1963-),女,山西临猗人,太原师范学院公共外语部副教授,硕士。]
相关文章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