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党团范文
《恰同学少年》读后感(优秀10篇)
品味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后感了。那么你真的会写读后感吗?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如下是白话文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恰同学少年》读后感(优秀10篇),欢迎参考阅读,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读《恰同学少年》有感 篇一
这个暑假,我和爸爸一起读了《恰同学少年》这本书,主人公毛泽东是一个豪放、心中装有伟大理想并且善于学习的人。他非常喜欢读书,有一次,他的老师给了他一块大洋让他买鞋,在路上他发现书店有一本他喜欢的书,便忍不住就把买鞋的钱买了书;为了研读诗书,他在别人睡觉的时候还在微弱的灯光下如饥似渴地学习到深夜,正是这种刻苦的学习精神为毛泽东以后的伟大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毛泽东的成功也得益于他的良师益友的无私帮助,他的良师有徐特立、杨昌济、袁吉六等人。杨昌济又名板仓杨,是当时教育界的泰斗,他不惜时间和利益来帮助毛泽东,教会了毛泽东等人做人要先立志,使很多同学在求学期间就立下了报效祖国的雄心壮志。他的益友有蔡和森、萧子升等人,蔡和森的沉稳干练对毛泽东影响很大,萧子升很早就和毛泽东就认识,在毛泽东最困难的时候帮助过他,还耐心地教毛泽东练字、学习数学等,患难之情让毛泽东终生难忘。
从这本书中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做人要诚实、认真、负责、豪放,要早立志、立大志并加强自身学习修养,才会成就一番大的事业。
《恰同学少年》的读后感900字 篇二
终于明白了,什么是真正的同学情深;什么是真正的师生情谊;什么是真正的豪情壮志;什么是真正的胸怀天下……
——题记
读《恰同学少年》,每一遍都看得我热血沸腾。它唤醒了我心中沉睡已久的理想与斗志,唤醒了我对人生的目标与希望。
“大丈夫必有四方之志”,在毛泽东身上犹为贴切。他白衣胜雪,英姿飒爽。每每想到他,我就会想到那个豪气冲天在读书会上畅所欲言的毛泽东;那个在北洋军阀包围下英勇无畏的毛泽东:那个看到易永畦生病时无微不至的毛泽东;那个对母亲体贴温柔的毛泽东……当然他也有许多缺点:太冲动,太倔强等等。但无论如何,他都是一个优秀的、进步的青年。在他身上,我感觉到一种生生不息的中华民族气节,知难更进的少年刚锐,难以压抑的对理想的崇祯,对祖国的炽热情感。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毛泽东作为进步青年的代表,有一种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焚膏继晷的苦读,风雨无阻的'锻炼,带领手无寸铁的同学们保卫长沙城的果敢!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意气风发,气势磅礴,豪气冲天,锋芒毕露,字字珠玑,句句真言!人生百年,过眼云烟,若浮华一世,岂不如太史公所言的鸿毛之轻哉!悲夫。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所透出的那种只有少年才拥有的纵横天下之志向,心存世界之胸襟,确是让人热血沸腾,夷狄虎视,国之将亡,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我们生在和平年代,晴日和风,万里无云,英雄已逝,我们每一个中国人应该为国家的落后承担些什么样的责任?应该为这个民族的强大和兴盛担负起什么样的义务?“衡山西,岳麓东,城南讲学峙其中。人可铸,金可熔,丽泽绍高风。多材自昔夸熊封。男儿努力蔚为万夫雄……”
“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少年时代的我们能做到这样。恰同学少年,我们拥有的是一段才刚刚拉开序幕的热血青春,修身储能,博采众长,纵横流芳,心怀天下。然而我少年之辈正在人生之得意之时,恰也是最摇摆不定之时。逝者如斯,朝花夕拾。我辈所面临的世界更加纷杂,有诸多机会,又有诸多诱惑,该如何选择自己之所向,是停留在自己的小小世界里幻想浪漫式的安定,还是放眼未来,为祖国乃至整个人类做出自己的贡献?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风尘殆尽,而历史的车辙仍然在大地上延伸,风像一件往事,当千载时光白驹过隙,对歌悲喜笑尘埃落定的时候,“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恰同学少年读后感800字 篇三
安羽扬
在我的心目中,毛泽东是一个很伟大的人,他可是新中国第一代主席。当我拿到《恰同学少年》这本书时,我怀着好奇的心情,看了一小段后,发现原来是写毛泽东的。心想:“毛泽东是怎样从一个小孩变成一个伟大的人物的呢?”
我每天沉浸在其中,仿佛和毛泽东成为了朋友,跟他一起生活。这是一部红色经典青春励志小说,写的是毛泽东和他的朋友蔡和森、向警予等在湖南第一师范五年半的求学和生活经历。
在众多人物中,毛泽东的所为,让我赞叹不已。他的勤奋认真让我欣赏。他读书十分认真仔细,遇到不会的就查字典,并标注出有意义、重要句子,他的标注经常比书上的字还要多。临近期末时,他每天复习到三更半夜,早上很早起床看书。连老师都评价“他是全校睡得最晚,起得最早的学生”。有一次,他为了做更多笔记,把整本书都抄了一遍。对于他来说,不做笔记,就等于他没看过这本书。就跟我们张老师叫我们做的摘品是一个道理,不动笔墨不读书嘛,我也要向毛泽东学习。
他的勤俭节约也让我敬佩,他的鞋破了也不换,除非是实在没法穿了的时候,才去买新的。他连四毛一双的鞋都嫌贵,但他却把几块大洋花在买书上。有一次,老师给他钱让他去买鞋,他没去买鞋,而是买了几本书。省吃俭用,天天订报纸、买书,关心国家大事。哪像我们现在,想要什么就有什么,我们要好好珍惜现在有书读的日子。
他的勇敢无畏让我震惊。在第二十章君子不为亦必有所为中,反动派的枪口指向毛泽东的头时,他还若无其事地在杯子里倒茶。要是我,早就吓死了,毛泽东的胆子还挺大的。我还在第二十四章书生练兵中,看到毛泽东与他的朋友,和反动派作斗争,感受到他们敢以天下为己任的抱负与情怀,改造中国与世界的雄心壮志。读到这里,我才发现新中国的成立也是非常不容易的。
书中的一系列故事不停地在我脑海中回旋,让我感叹、感慨,我敬佩毛泽东的豪情壮志,他的勤奋认真,勤俭节约,勇敢无畏,深深地打动着我。读完此书,我的心中充满了对青年毛泽东的敬佩之情。
读《恰同学少年》有感 篇四
《恰同学少年》吸引我的另一点是跟大多青春剧一样,这部戏充满了俊男美女,但跟韩剧和其它偶像剧所不同的是,剧中人物个个清新自然,造型朴实干净,行为大方坦然,没有矫揉造作“装酷耍帅”的桥段,整部电视剧给人以朝气蓬勃、奋发向上的感觉。看后给了我无限的憧憬。
这部电视剧也使我想起即将离开的大学校园,正在工作岗位上实习的我这才明白大学的光阴是最珍贵的。好怀念大一的生活,好想念我的母校,好想念我的老师、同学,一点点,一幕幕,大一的点滴在脑海中闪现。还会想起那条熟悉的街道,那熟悉的计算机楼,那熟悉的教室,春天里的绿草坪,夏天里的花海,秋天里的落叶,冬天里的皑皑白雪……那是充满烂漫幻想的时候啊,有我们太多的憧憬,我们也曾有过那样的雄心壮志,也曾有以天下为已任的伟大抱负和崇高理想,但缺少了那份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英雄气概。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梦里无数徜徉,却不能回头。这就是人生的无奈罢。如果时光再重来,大一的生活又会是什么样呢?我想《恰同学少年》这部电视剧给了我们更多的诠释,那种久违的青春活力,那种久违的理想主义,那种不容阴暗的堂堂正气,那种对教育、对中国的未来深深的反思和忧患,那种强烈的责任感,我想不光是我,每一个收看的观众,都会为之震撼。可喜的是我们还会同母校走过半年的光阴,《恰同学少年》为我今后的道路指点了迷津。我们不会再混混谔谔,同时《恰同学少年》告诉我们:我们要在人生之路上乘胜前进,我们要选择最能激发我们内心深处潜能的环境,我们要多和那些志趣高雅、胸襟开阔、抱负远大的朋友交往,我们会在不知不觉中深受他们的感染,养成主动积极奋发的精神,这样的人生,肯定不会因“碌碌无为而羞耻,因虚度年华而悔恨的。”
《恰同学少年》读后感 篇五
《恰同学少年》这本书,写的是毛泽东读书时的故事。主要是写毛泽东在一师求学,认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他们在一起,互相帮助,互相切磋。这一段是前部分的基本内容,后面部分基本是讲长沙保卫战,充分展示了毛泽东的'领导才能。
在一个冬天里,毛泽东(字润之)在学校里招了一批学生兵。每一天,他们都进行刻苦的训练。毛润之相信这种训练,总会有一天会显现成果的。比如说:一天晚上,陶斯咏去师范大学找毛泽东,可没想到在路中间,被车夫给打劫了。还好她的爸爸及时赶到,救了陶斯咏,可陶爸爸自己却被装在布袋里,被那群坏人给抬走了。这时,陶斯咏来到了师范学校,跟毛润之报告这件事情。毛润之召集了所有学生兵,去第一条街、第二条街,去包抄那那群坏人。
这时候学生兵王子鹏,正在一棵树前,心不在焉地练习刺杀。忽来一阵抓强盗的声音让他回过了神。这时他看见了刘俊卿,正带着一群人往这边跑来。就当他没辙的时候,突然听到一阵被布袋蒙住的呜呜的响声。这时他猛地跳了出去,在和他们一阵搏斗之后,因为势单力薄,终于被他们打翻在地。可到了最后,学生军赶来了,最后还是打赢了强盗。
毛泽东很勇敢,他敢作敢当,有主见。毛泽东的精神十分值得我们学习!
《恰同学少年》读后感 篇六
怀着对领袖的无比敬佩,怀着对时代风雨的好奇,我读完了《恰同学少年》。它讲的是在二十世纪旧社会时,毛泽东、蔡和森、萧子升等优秀青年为国家、为民族,为了理想,为了志向而所做的一切。这本书字句间有抑制不住的胆识、豪气、智慧越看越觉得全身上下仿佛都洋溢着青春活力。
恰同学少年给了我太多的感慨,我感慨毛泽东的胆识,蔡和森的睿智,刘俊卿的懦弱。
我觉得造成他们不同的原因有很大一部分是他们周围的人,他们的父母、老师和朋友。想想看,如果没有一位有新思想的好妈妈,蔡和森也许只是一个吃家产的少爷;如果没有一位帮他的好妈妈,毛泽东也许只是一个小学徒;如果没有孔昭绶对“天才”的格外照顾,也就没有毛泽东后来的伟绩了。如果没有蔡和森的支持,也许王子鹏永远只能当一个娇气的大少爷。
一个人的能力固然重要,但没有了身边的人的支持有何成大器?俗话说得好:“一根筷子易折断,十根筷子抱成团。”再厉害的天才没有他人的协助也只是独杆司令一个。而独杆司令是无法获得大的成功的。
“得民心者得天下”不也正是这个道理吗?就拿纣王来说吧,纣王没才?不,他很聪明,那他为什么会失去他的天下呢?因为他的残暴使那些协助他的人纷纷远离,于是,他失去了他的天下。
回首历史长河,有谁的成功没有别人的帮助?再拿现在来说吧,为什么现在那么讲究人缘?为什么那么多人都在拉拢自己的人际网?因为没有人可以十全十美,没有人支持你,是不可能成功的。所以,让我们有感恩的心去对待身边的每一个人吧!
恰同学少年读后感500字 篇七
徐桢
当我将《恰同学少年》这本书合上时,脑海中还是浮现出一幕幕场景……
这本书主要讲述了毛泽东主席在青年时代就读于湖南第一师范的学习生活为主线,展现出了毛泽东、陶斯咏、蔡和森、向警予、萧子升等优秀青年为追求理想而奋发图强的故事。而我最被《世间大才少通才》这章吸引住了。
这章故事主要讲述了毛泽东的社会学科(国文等)一直名列前茅,美术、英语也还说得过去,但数、理、化可是第一,倒数的。这样让老师们一直哭笑不得,但在他的努力下取得了进步。
我一看完这篇文章,十分得惊讶和意外,中华人民共和国伟大的主席毛泽东青年时代的理科、艺术科的成绩竟然是倒数的!他不应该门门优秀吗?但到后来,我又因他坚持不懈,勤学好问的精神而打动了。同时,孔昭绶校长的教育方法也十分值得学习,他重新制定了评分标准,与毛泽东谈心,使他更加奋发学习。
正如题目所说的,时间上人无完人,但有些同学却严格过头地要求自己,明明可以在下课十分钟放松一下,喝口水,聊会儿天,但却把自己嘣得紧紧的,我认为这样只会事半功倍,所以我非常赞赏班主任张老师的做法,她不但不让我们一下课就交作业,反而让大家停下手中的笔,去休息一下。
虽然每个人不可能十全十美,做到处处优秀,但并不代表你能放松自己,我们要像孔昭绶校长说得那样:"尽力——对你所欠缺的功课,你的确尽了功力,这就够了。"
恰同学少年读后感600字 篇八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毛泽东同志和他的同学们在青春年少时期,正是风采、才华旺盛之时,他们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是何等的潇洒;他们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又是何等的执着和豪迈,为我留下了十分宝贵的精神财富。
看了这本书,毛泽东同志给我的印象最深,其次便是刘俊卿,他和毛泽东同志是冤死对头。这样的一个反面人物留给读者或许只有厌恶、憎恨,但我却不以为然。这本书是因为有了他,才更加吸引了我。他是家庭教育的牺牲品,刘老爹的爱并没有让他走入正途,反而却让他越走越远。他的事迹时刻警示着我们:仅仅有爱是不能够培养一个合格的人才的,唯有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的向前迈进,生活才会向你伸出温暖的双手。
古人云:“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梁启超曾说过:“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先人的遗训犹在耳边回响。他们那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怀让我更深刻的体会到:何为抱负?何为志向?何为理想?
由此让我想到当今,作为二十一世纪青少年。我们又应该怎么去做呢?俗话说:“三十六行业,行行出状元”。毛泽东同志和那些志气昂然的青少年们,他们的精神时刻激励着我们:不管你现在从事的是什么行业,做的是什么工作,都要有计划、有目标的去做,更重要的是要端正生活态度,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不断的自我完善中去实现人生梦想。
恰同学少年观后感 篇九
浑身是胆的毛泽东,谨慎有余的蔡和森,儒雅理性的萧子升,少年才俊齐聚一师。这些天质过人、努力刻苦的人在一起还办起了学友会,这个学友会,由单纯的求知欲而集结起来,却成立后来改变中国的一支中坚力量。
毛泽东当然是这个团队的核心。学习刻苦为广大师生所共见。5点起床,熄灯后依然在图书馆,估计一天不到7个小时的睡眠。就在人家给自己制定一个计划时,我还纠结在自己的休息时间安排上,纠结在所谓人际网络的维系上,差距就从如此点滴开始。同时学习也是从认识差距开始,冷水洗澡,努力训练,刻苦学习,用习来的意志,造就我的成果。
诚然,一师人才辈出和生源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但人才也要经过引导方可成大器。一师之所以能使这么多学生有自己个性发展的的空间与其的教学理念也是分不开的。一师,免费招收学生,在当时甚至在如今都少有几人敢出此言;他们对待犯错误的学生之态度与众人甚至现在都大不相同,他们认为惩罚学生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改正,而不是惩罚本身;他们对于有特长的优秀人才大胆破格,可对其不擅长学科予以放松,这有恰与我中国当今教育改革不谋而合。可见一师教育理念超前到何种地步!
以前有一个一直得不到解释的钱学森之问或许也能从这部片子中找到答案。杨昌济先生在给毛泽东班上第一节课的时候,问所有同学一个问题——你的理想是什么?大家都讲了自己的理想,或天真,或成熟,只一人刘俊卿的一句要成为受人敬仰的人使持续挂在杨昌济先生脸上的笑容消失了。他的理想正是当今社会所共有,且也只是表达了其个人希望出人头地的愿望,为何会让杨先生有如此的反应,我十分费解。而后来刘俊卿追逐名利,一步步走向沦陷,我的笑容也消失了。我们从小就接受这一种要做什么什么受人敬仰的人的教育,出人头地理想从小就刻到我们的大脑,我们一心为着自己美好的生活而努力。但,有谁知道,我们已经站在了悬崖的边上!这样的理想看似并没有错误,而实际上,其出发点在个人,这就是打错!并不是说人不能追求自己的幸福,但是把它放在理想的高度,就使人时时为了自己的私利而奋斗,目光永远围绕在自己身边,被身边琐事缠身,终不成大器。杨昌济先生说:“志存高远则心自纯洁。”目光放远,着眼国家,着眼世界,着眼人类发展的最前沿,才不会被个人之处境分心,不会被一时之困难打败。如此的例子数不胜数,我也妄自断言:中国人不是没有信念,而是有了错误的信念。中国“为己”的信念使得社会冷漠,道德问题频发。
再言一句:不是80后,90后是垮掉的,而是教育他们的是不坚定的,甚至说是跨掉的!作为未来教师的我,深深的感受到教育的重要性,必须为此付出努力。万年中华不朽史,须我少年共奋力!
读《恰同学少年》有感 篇十
青春,无限美丽,因为它代表着风华正茂;怀着对革命领袖的无比崇敬,怀着对历经风雨的革命先烈的缅怀,我读完了《恰同学少年》这部小说。这部小说展现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一群风华正茂的青年以天下为己任的抱负与情怀。让我看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积极向上的精神和胸怀祖国的气魄。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毛泽东的一首《沁园春·长沙》抒发了多少青年儿女的雄心壮志,他们一起登岳麓之巅,观天下之变,一览众山小;一起游橘子洲头,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一起赏湘江美景,看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他们满怀崇高理想,忧国忧民,指点江山;他们爱憎分明,激浊而扬清,批判现实。正所谓“惟楚有才,于斯为甚”,湘楚之人“崇尚气节、习于忧患、经世致用”的高贵品质折射出中华少年“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豪迈与魄力。在书中,我深深地为当年那气宇轩昂、胸怀天下的少年学子毛泽东和他的同学们充满朝气的青春活力和豪迈的革命气概所震撼,深刻地感受到了时代伟人毛泽东求学和早年从事革命活动的非凡的风采。
“大丈夫必有四方之志”,青年人必须要有远大的志向,才能有为之奋斗的目标和动力。毛泽东正是有了以天下为己任的决心和志向,才能坚持数十年并为之奋斗。我们林业青年儿女也应怀揣绿色兴国的愿景,将远大的志向融入林业工作中来。如塞罕坝的“林二代”王春风场长,几十年坚守塞罕坝,将塞罕坝林场的森林覆盖率大幅提高;再比如甘肃古浪治沙人郭万刚坚守沙漠三十载,与风沙作斗争,大幅恢复了沙区林草植被的覆盖。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此时正是我等林业青年人的时代,要发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奉献,特别能战斗”的精神,发扬我们党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一步一个脚印,以务实的态度把新时期林业事业建设好,为生态文明、美丽中国的梦想奠定坚实的基础。
相关文章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