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报告范文
电影《出发》观后感 电影《出发》的心得体会(10篇)
观后感是观看完影视作品、阅读完文学作品之后,记录下自己的感想和感悟。它是抒发情感、交流思想、表达观点的文体。那么,电影《出发》观后感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电影《出发》观后感,电影《出发》的心得体会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借鉴!
电影《出发》观后感篇1
在XXX党员大会上,会议以微电影《出发》为教材,组织党员干部学习和讨论。
微电影《出发》以大沥镇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纪实为原型创作,根据真实故事改编,记录大沥党员干部迎难而上、攻坚克难,日夜兼程、披星戴月,打赢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攻坚战的每个动人瞬间,充分展现了大沥铁军“一旦出发、必须到达”的坚定信念、“没有困难、只有办法”的拼劲韧劲。
看了《出发》这部影片,我很有感触,首先第一个,我作为一个大沥人,我们大沥铁军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打赢了六个社区的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闪电战,加快了我们城市更新的步伐,我觉得非常的自豪。
《出发》这部电影,让我一帧帧的回忆起我们大沥铁军征拆改造的整个过程,我深受感动,也感到一种自豪感。
大家看完《出发》后进行了热烈的讨论,一致认为,要继续以“思想再解放,改革再出发”的决心、“一旦出发,必须到达”的信念,勇担当、聚合力、破难题,创造奇迹,为大沥的发展贡献应有的力量。
电影《出发》观后感篇2
《出发》讲述了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前夕,临近师范毕业的学生毛泽东携学长萧子升徒步千里、漫游民间,见世间万象与民生百态。从“把河滩当床,蓝天当帐幔,月亮当灯笼”的激情浪漫,到遭遇欺凌又心怀众生的冒险经历中,他们在漫游中感受世间百姓的苟且与苦难,也颠覆了以往的认知与价值观,让青年毛泽东萌发了在中国大地上探寻救国救民“大本大源”之道的伟大想法。影片用中国山水画卷与长镜头语言讲述了一段最具朴素性、最具朝圣感的成长之旅。
导演刘智海表示,《出发》是自己《云霄之上》后的又一部作品,与前作重点放在战争不同,这次的创作更通过毛泽东、萧子升的漫游讲述人的故事,剧作也更加成熟和完整。
片中青年毛泽东的扮演者罗泽楷是第一次参与新主流影片创作,开拍前他也深感责任重大,为此提前一个月进组,并前往毛主席故居、纪念馆等学习。但罗泽楷也表示,作为青年人应该学习毛主席在电影中展现的精神。
陈韦欣是第二次与导演刘智海合作。有了《云霄之上》的经验,自己也更加信任导演的创作。同时他也透露自己和罗泽楷一见面就非常默契,这也帮助了本片的创作。
电影《出发》观后感篇3
《出发》是一部让人感动和思考的电影。这部电影在2024年上映,以其鲜活的人物形象、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和极具深度的主题而引起了观众们的热烈讨论。在观看这部电影后,我深入思考了人生的意义和追寻幸福的道路。
《出发》的故事发生在一个偏远的山村,讲述了一个普通的家庭如何面对挫折和困难,最终实现自我拯救和成长的故事。电影选用了真实而细腻的描写方式,使观众感受到了家庭的温暖和力量。主人公阿明生活在一个贫穷的山村,家庭条件艰苦,但他积极向上,拥有追求幸福的信念。然而,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改变了他的命运,他的父母在一次山洪中受伤,阿明被迫独自承担起家庭的责任。在他独自面对困境和挑战的过程中,观众可以看到他坚强不屈的精神和勇敢的决心。他通过努力工作,为家人获得了更好的生活条件,并通过对自己的不断奋斗和学习,最终考入了一所名牌大学,实现了自我拯救和成长。
这部电影通过展现主人公面对困境的勇气和坚持不懈的努力,传递了一种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挫折和困难,有时候我们会感到沮丧和失望,但是《出发》通过主人公的经历告诉我们,只要我们拥有信念和勇气,坚持追求自己的梦想,就一定能够克服困难,走向幸福的道路。这部电影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坚持和努力的重要性,同时也让我更加意识到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才能实现真正的幸福。
此外,电影还通过讲述主人公阿明与身边人的关系,探讨了家庭、友情和爱情的重要性。阿明在电影中面临着很多的矛盾和选择,但他始终通过与家人、朋友和恋人的交流和沟通,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这给我们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启示,即在生活中,我们不能够孤立地去面对问题和困难,而是需要通过与身边人的沟通和交流,寻求帮助和支持。只有在家人、朋友和爱人的陪伴和支持下,我们才能够更好地面对生活中的种种困难,找到真正的幸福。
最后,《出发》通过对人生意义的深入探讨,引发了观众们对人生的思考。电影让人们反思自己对幸福的追求和价值观的选择。很多时候,人们将幸福与物质财富联系在一起,追求名利地位,认为只有拥有了财富和地位才能获得幸福。然而,在电影的情节中,我们看到了主人公的幸福并不是来自于物质财富的积累,而是来自于他的成长和成就。电影通过呈现主人公凭借坚强的信念和勇敢的追求,克服了困境和磨难,才最终实现了真正的幸福。这给观众们带来了深刻的思考:究竟什么是真正的幸福?我们应该用怎样的方式去追求幸福?这些问题将引发观众对生活的重新思考,或许会对我们的人生选择和追求产生深远的影响。
电影《出发》观后感篇4
电影《出发》是一部感人至深的影片,讲述了两个年轻人在田间作坊开展调研,见世间万象民生百态,立下了“向大本大源处探讨”“改变中国和世界”的宏伟志向。在这篇影评中,我将从情节、角色、音乐、画面和情感五个方面来评析这部电影。
首先,情节是电影的骨架。在《出发》中,情节紧凑且充满张力。电影通过展现青年毛泽东和萧子升不带分文,深入湖南农村基层,用游学的方式,行程千里、游学五县,他们在旅途中遇到了各种挑战,但始终没有放弃,为了心里坚持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故事,让观众感受到了追求真理道路上的艰辛与坚持。最终,他们也懂得了知民心、得人心之关键,开启了毛主席及中国共产党注重调查研究、坚持实事求是的传统。这种情节设置让人感到既真实又感人。
其次,角色是电影的灵魂。在《出发》中,人物角色都有自己独特的性格和故事,毛泽东比较乐观,而萧子升就有一些悲观了。演员们的表演也非常出色,能够准确地表现出角色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尤其是坚持演员用湖湘口音的台词表达,更加贴近人物角色,他们面对困难时展现出的勇气和坚定让人印象深刻,再现革命者的青春岁月与成长历程。
最后,情感是电影的归宿。《出发》通过情节、角色、音乐、画面的完美结合,让观众感受到了追梦路上的艰辛与坚持。用哲学人文的思考与青春诗意的镜头淋漓尽致地展现青年毛泽东和那一代理想主义者的精神力量,为观众奉献一部具有东方美学的新主流电影。
电影《出发》观后感篇5
电影《出发》影片导演刘智海曾获得北京电影节“天坛奖”最佳故事片奖等荣誉,潇影编剧李涛系夏衍杯优秀电影剧本奖获得者,摄影指导宓鑫君曾获得北京电影节最佳摄影奖等荣誉。主创以形、神、气质为基准,邀请到青年演员罗泽楷饰演青年毛泽东,曾获第11届北京国际电影节最佳男主角(团体)的青年演员陈韦欣饰演萧子升,另有莫小奇、李军、李强、聂劲权、毛凡、张跃刚一众老戏骨加持,齐纪深、钱磊等一大批优秀青年演员参演。
电影《出发》讲述了1917年,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求学时与友人萧子升一起行程千里、游学五县、调研社会的故事.同时,作为第一部反映24岁毛泽东游学这段历史的电影,《出发》的拍摄也填补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创作的一段空白。
筹备和拍摄《出发》的过程虽艰苦但创作氛围浓厚,主创们在这2年的时间内采风勘景8次,前后剧本修改12次,湖南广播影视集团有限公司(湖南广播电视台)党委委员、副总经理,潇湘电影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谷良担任剧本指导,在台词、人物性格上帮助导演进行调整;全剧历史人物众多,实力派、新生代、老戏骨演员联袂呈现;摄制组约200余名工作人员投入创作;拍摄内容涉及长沙、益阳、宁乡、沅江、安化五县市;剧组主创历时69个昼夜,集中拍摄30天,终以精益求精的匠心和卓然的毅力,真实还原了这场“大本大源”的探寻之路。
电影《出发》观后感篇6
今天非常荣幸看到这部特别放映的电影《出发》,故事情节非常的完整,首先是讲两位学子从长沙的学堂出发来跟老师们讲一下他们的意图,想去实践得到一个当时的社会状况,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他们为寻求大本大源,途径五县,不带一铜板,行得天下游。他们首先到了宁乡,接着去了娄底,最后一站到了沅江,巧遇沅江,突发大洪水,他们不畏强敌,不怕困难,跋山涉水,只为考察到农民的真实生活,人民的苦难苦言。
最让我为之动容的是,在看到一位妇女带着一位孩子在诉苦,在哭泣,想要寻求短见,可是被我们善良的毛主席,萧子升学长,拦下了,他们把身上仅有的铜板给了他们,那是他们的故友,他们以前的老师给予他们攻坚克难的钱呀,他们为拯救那即将在乱世中被枪毙的那位丈夫,他们不顾山洪,奋不顾身地跳入了水中,坚定不移的游向河的对岸,让这对夫妻团聚。躲着枪弹都要为人民服务,躲着枪弹,都要实地考察。没有伟大的领袖,为我们百般付出,我们怎会有如此和平安宁的中国呢?世界本不是灿烂的,只不过是有人为我们负重前行。我坚信,如果我们不曾见到太阳撕开云雾,那么他们将是一束灿烂的光芒。
今天《出发》剧组,在沅江试点播映的时候,我深有感触,被编剧的一席话语,他讲的十分的有力量,铿锵,不动摇,他肯挖掘,肯费心思,不论是文献考察还是在内容的安排上,都是非常到位的。在这里,我感谢《出发》剧组的每一位幕后工作者没有他们的付出,我们就看不到今天如此美好,振奋人心的电影。
当然,我们的主角两位青年演员也离不开他们的努力和奋斗,一位是饰演毛泽东主席的罗泽楷,他是一位乐观活泼开朗向上的山东青年,再次声明,山东帅哥不是浪得虚传,标准的一米八高个儿,身材非常好,颜值也在线。而另外一位是饰演萧子升的陈韦欣,它给我们一种冷冷酷酷的感觉,剧里剧外反差还是挺大的,其实他也是一个阳光开朗大男孩。两位青年演员在饰演过程中难度最大的就是,湖南话的演讲,对于他们无疑是个很大的挑战,但是我在剧中看到他们那种非常正宗的湖南话,听着毫无违和感,这说明他们在背地里不知道付出了无数的汗水与辛勤劳动,加上开头,我看片头。他们连续工作四个月不眠不休,60个夜晚,整个拍摄组坐在实地考察布景。
电影《出发》观后感篇7
电影《出发》围绕青年毛泽东利用假期出发游学一事展开叙述,向观众们展现了那个时期的中国图景,引人深思。
青年毛泽东在一路游学的过程中,看到了被乡村恶霸压榨的老百姓,看到了被强行征入军队的老百姓,看到了被洪水侵袭一无所有的老百姓,不管是哪一种,老百姓们都正处于水深火热之中,青年毛泽东的心中埋下了一颗变革的种子。
剧中,当地地痞的酒后冲突;寺庙里百姓排队求祈福写字;毛泽东亲眼所见之战争,震撼了青年毛泽东和银幕前观众的心。深入基层,实事求是,见世间万象民生百态,以及伟人对救国救民“向大本大源处探讨”、“改变中国和世界”的宏伟志向。
标题很有深意,取名《出发》,呼吁着这个社会的有良知的人出发;呼唤着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出发。
唯有出发,才能到达。这是这部电影给我的启发,如若青年毛泽东未选择游学,而是在自己的一方学堂,做安逸的知识分子,他就不会看到现实的社会现状,也就可能不会有后来的作为。
电影《出发》观后感篇8
《出发》讲述了1917年,青年毛泽东和同学萧子升两人各执一把雨伞、一个挎包,徒步五县,进行游学和调研社会的故事。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之风的时代背景下,电影《出发》的拍摄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
这部电影让观众看到了青年伟人在探索中国未来,思考国家和民族命运时,保持热爱,朝气蓬勃的自信和决心。
影片的情节紧凑,角色形象鲜明。两位青年演员的表演非常出色,他们的表演让观众深受感动。影片通过一系列的事件,如洪水、贫困和社会动荡,展现了不同人物的情感和生活状态。这些事件被描绘得栩栩如生,让观众仿佛身临其境,能够深刻地感受到人物内心的挣扎和矛盾。
电影中的湖南方言演讲是一大亮点,它不仅增加了影片的地域特色,也显示了演员们在语言表达方面的深厚功力。方言的运用让观众更容易产生共鸣,更加贴近人物的真实情感。这种表达方式不仅丰富了影片的内涵,也让观众对湖南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影片所传递的主题和价值观非常积极向上。它告诉我们,面对困难和挑战时,我们不应该放弃,而应该勇敢地面对,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电影中的主人公在面对困境时,始终保持着坚定的信念和决心,最终成功地克服了困难。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电影《出发》观后感篇9
《出发》讲述了青年毛泽东利用假期游学的故事,展开了那个时期的中国真实风貌,百姓正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亲眼看见这些的毛泽东心中埋下了一颗变革的种子,很有教育意义。
观后明白了只有出发,才能到达的道理,青年毛泽东作为当时的知识分子,如果只是待在自己的一方学堂是不会看到中国其他地区人民的生活,也不会目睹灾区群众的苦难命运,他的毅然徒步游学,为他之后的所作所为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这是毛泽东在第一师范求学时写下的诗句。他与第一师范的老师和学生谈治学、做人之道,纵论天下大事,探求救国教民的真理,并提出“闭门求学,其学无用,欲从天下国家万事万物而学之”。影《出发》首次讲述了毛主席在第一师范游学、调研的历程。1917年暑假,毛主席与萧子升行程千里、游学五县,毛泽东与萧子升不带分文,深入湖南农村基层,用游学的方式,懂得了知民心、得人心之关键,开启了毛泽东及中国共产党注重调查研究、坚持实事求是的传统。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之风的时代背景下,电影《出发》的拍摄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
相关文章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