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报告范文
二月二龙抬头的古诗词(20首)
【导语】龙抬头,又称 “春耕节”“农事节”“春龙节” 等,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时间为每年农历二月初二。节日起源方面,龙抬头源于古老的天象崇拜,与二十八星宿中东方苍龙七宿的角宿在仲春卯月之初从东方地平线升起的天文现象有关。下面是©无忧考网为您整理的《二月二龙抬头的古诗词(20首)》,仅供大家查阅。
1.二月二龙抬头的古诗词 篇一
《二月二日出郊》
宋·王庭圭
日头欲出未出时,雾失江城雨脚微。
天忽作晴山捲幔,云犹含态石披衣。
烟村南北黄鹂语,麦陇高低紫燕飞。
谁似田家知此乐,呼儿吹笛跨牛归。
2.二月二龙抬头的古诗词 篇二
《二月二日》
宋·晁说之
柳花多情不肯新,可怜失尽汉家春。
二年不识挑生菜,万国谁知有杀身。
群盗犹多南渡客,征鸿难问北归人。
始知前日一樽酒,上帝升平与尔亲。
3.二月二龙抬头的古诗词 篇三
《二月二日席上赋》
宋·贺铸
仲宣何遽向荆州,谢惠连须更少留。
二日旧传挑菜节,一樽聊解负薪忧。
向人草树有佳色,带郭江山皆胜游。
载酒赋诗从此始,它年耆老话风流。
4.二月二龙抬头的古诗词 篇四
《二月二日龙阳道中作》
清·吴大澄
山村如画里,小市两三家。
几担白莲藕,一篱黄菜花。
草沾旗角湿,柳拂帽檐斜。
津吏逢迎熟,行人静不哗。
5.二月二龙抬头的古诗词 篇五
《南都二月二日忆杭州去岁之游》
宋·强至
去岁江头对此辰,花边弄笔咏青春。
异乡愁绪还随客,今日风光不著人。
蹭蹬宦名侵绿发,飘飖生理托洪钧。
湖堤草软辜游屐,空踏平台陌上尘。
6.二月二龙抬头的古诗词 篇六
《二月二日作》
宋·强至
江上初逢社燕归,青春二月色犹微。
茸茸屐底草烟合,冉冉樽边花雾飞。
蹭蹬容图双鬓改,苍茫乐事寸心违。
紫丝结鞚谁家子,马跃东风试薄衣。
7.二月二龙抬头的古诗词 篇七
《二月二日太常致斋晨起呈景仁次道二同舍》
宋·司马光
官舍春萧瑟,朝来尚薄寒。
人虽繁陌上,尘不近门端。
已负踏青约,仍无举白欢。
凭君御沟上,试折柳条看。
8.二月二龙抬头的古诗词 篇八
《二月二日》
唐·李商隐
二月二日江上行,东风日暖闻吹笙。
花须柳眼各无赖,紫蝶黄蜂俱有情。
万里忆归元亮井,三年从事亚夫营。
新春莫悟游人意,更作风檐夜雨声。
9.二月二龙抬头的古诗词 篇九
《二月二日子约席上玩雪同咏二首》
明·皇甫汸
其一
今年逢闰讶春迟,积霰凝晖似腊时。
杨柳何因飞早絮,梅花浑已拂残枝。
其二
飞花缀户总瑶芳,东素纤腰映舞行。
最是多情何水部,故教罗绮唤春光。
10.二月二龙抬头的古诗词 篇十
《二月二日入山看松竹值梅花盛开》
明·谢复
閒因松竹陟嶙峋,松已成阴竹未匀。
好是梅花助诗兴,两株晴雪不胜春。
11.二月二龙抬头的古诗词 篇十一
《二月初二日》
明·罗伦
其一
次第开花次第花,隔墙何必问谁家。
也应无奈春光好,长对东风醉紫霞。
其二
四海明年宇宙香,万花庭院各春光。
纲常担上挑三统,万古纲常上脊梁。
12.二月二龙抬头的古诗词 篇十二
《丙辰二月二日喜晴》
宋·释行海
其一
十分花气醉春情,拂晓先闻百舌声。
白玉摇鞭芳草暖,踏青时节雨初晴。
其二
春来处处有花看,一种芳心欲吐难。
陌上鹅黄初染柳,不禁烟雨袅轻寒。
其三
残梅一片过晴檐,忽感春风三十三。
旧雁自归江北去,莺花只是恋江南。
13.二月二龙抬头的古诗词 篇十三
《二月二日游洛源》
唐·韩琮
旧苑新晴草似苔,人还香在踏青回。
今朝此地成惆怅,已后逢春更莫来。
14.二月二龙抬头的古诗词 篇十四
《二月二日挑菜节大雨不能出》
宋·张耒
久将菘芥芼南羹,佳节泥深人未行。
想见故园蔬甲好,一畦春水辘轳声。
15.二月二龙抬头的古诗词 篇十五
《田家以二月二日晴雨占谷价枕上口占》
宋·洪咨夔
葛根已尽麦方青,延颈东来米价平。
怕听三更三点雨,要占二月二朝晴。
16.二月二龙抬头的古诗词 篇十六
《二月二日寄友》
明·韩奕
频年方节两匆匆,往事闲思半梦中。
江郭春寒连夕雨,海棠花信几番风。
萋萋远浦迷芳草,历历青天没断鸿。
怅望思君无限意,扁舟一醉故人同。
17.二月二龙抬头的古诗词 篇十七
《撑腰糕》
清·蔡云
二月二日春正饶,撑腰相劝啖花糕。
支持柴火凭身健,莫惜终年筋骨劳。
18.二月二龙抬头的古诗词 篇十八
《二月初二》
宋·葛天民
初交二月草蒙茸,邻里纷纷去折蓬。
柳下闭门非懒出,苦无筋力趁儿童。
19.二月二龙抬头的古诗词 篇十九
《二月二日遂宁北郊迎富故事》
宋·魏了翁
才过结柳送贫日,又见簪花迎富时。
谁为贫驱竟难逐,素为富逼岂容辞。
贫如易去人所欲,富若可求吾亦为。
里俗相传今已久,谩随人意看儿嬉。
20.二月二龙抬头的古诗词 篇二十
《二月二日宴中贻同年封先辈渭》
唐·黄滔
帝尧城里日衔杯,每倚嵇康到玉颓。
桂苑五更听榜后,蓬山二月看花开。
垂名入甲成龙去,列姓如丁作鹤来。
同戴大恩何处报,永言交道契陈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