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报告范文

我国海拔最高的盆地最新9篇

2024-06-23人围观
简介这里是www.baihuawen.cn勤劳的小编帮大伙儿整编的9篇我国海拔最高的盆地的相关文章,欢迎参考。我国海拔最高的盆地 篇一引言建筑场地的工程地质条件评价,是进行工程建设勘察设计的重要依据。

这里是www.baihuawen.cn勤劳的小编帮大伙儿整编的9篇我国海拔最高的盆地的相关文章,欢迎参考。

我国海拔最高的盆地 篇一

引言

建筑场地的工程地质条件评价,是进行工程建设勘察设计的重要依据。由于和田地区地处偏远且工程规模相对较小,专业技术人员缺乏,对于和田地区工程地质条件的研究尚不全面。随着改革开放、西部大开发、内地省市对口扶贫等因素的支持下,和田地区的工程投资规模不断扩大,勘察项目涉及各行各业。笔者通过在和田地区近三十年生产实践活动,对和田地区的地形、地貌、水文地质条件和工程地质条件做个大概介绍,仅供在和田地区从事勘察的同仁参考。

1和田地形、地貌概述

和田地区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最南端。南越昆仑山抵藏北高原,东部与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毗连,北部深入塔克拉玛干腹地,与阿克苏地区相邻,西部连喀什地区,西南枕喀喇昆仑山与印度、巴基斯坦接壤,有边界线210公里。东西长约670公里,南北宽约600公里,总面积24.78万平方公里。和田地区南部昆仑高山成弧形横贯着东西,峰峦重叠,山势险峻。北坡为浅丘低山区,峡谷遍布,南坡则山势转缓。山脉高峰一般海拔为6000米左右,最高达7000米以上。由于气候干燥,山区荒漠高度一般达3300米,个别地段可达5000米,南北坡雪线分别在6000米和5500米以上。在昆仑与喀喇昆仑的地理分界处断列形成林齐塘洼地,发育着现代盐湖与盐碱沼泽,形成高山湖泊。自山麓向北,戈壁横布,各河流冲积扇平原绿洲继续分布,扇缘连接塔克拉玛干沙漠直至塔里木盆地中心。麻札塔格古余山余脉残留于北部沙漠区西北,海拔430米。地貌单元可分为:1、最高山带:海拔5200~5500米,是现代冰川和永久积雪带,多由坚硬的变质岩、花岗岩等古老岩石组成,山势雄伟。2、高山带:海拔4200~5200米,一般为裸地。有大量古代冰川遗迹。如策勒亚门的古冰碛、马库卡尔塔西河源头的冰斗区及克奇克库勒冰碛湖。倒石堆、坡面雪蚀泥流在各主体山脉的北坡比比皆是。3、亚高山带:海拔3400~4200米,有较深厚土层,山峰母岩,岩壁陡峭,山坡有明显的侵蚀切割,山势起伏大,一般坡度20~38度。4、中山带:海拔3000~3400米,山势起伏较大,山峰明显,但山顶轮廓浑园具有准平原地貌,覆有很厚的黄土发育形成的草旬草原土类型。分布着辽阔的优良草场,是和田地区重要牧业基地。5、低山带:海拔2200~3000米,山势平缓,覆盖土层很厚,大量堆积着昆仑黄土,在河流沿岸阶地上分布着农田,是农牧结合区。6、山麓倾斜平原:海拔1250~2200米。海拔1700~2200米为粗沙及砾石覆盖的戈壁,着生稀疏超旱植被,海拔1450~1700米为的粗砾戈壁,海拔1250~1450米,古老绿洲分布区,也是和田地区的主要工程建设区。7、沙漠区:海拔1250米以下的北部地区接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局部着生耐旱植被。 2水文地质条件

【地表水】和田地区属典型的内陆干旱区,河流大都是内陆河。一般可划分为皮山、和田―墨玉―洛浦、策勒―于田―民丰及羌塘高原湖区等5个内流区。此外尚有流入印度的奇普恰普河外流区(年外流水量2.93亿立方米)。

平原区流区有大小河流36条,引用灌溉和人畜饮水的有30条。全地区年均地表水径流量为73.352亿立方米。其中皮山内流区径流量为7.065亿立方米,和―墨―洛内流区径流量为45.094亿立方米,策勒―于田―民丰内流区径流量为21.193亿立方米。另外羌塘高原内流湖区共有水资源9.43亿立方米。玉龙喀什河与喀拉喀什河,两条河水占全区各河总水量的61.2%。两条河在阔什拉什附近汇合而形成和田河。和田河由南向北穿越塔克拉玛干沙漠注入塔里木河,是塔里木河的重要源头之一。和田河每年汛期向塔里木河输水12亿立方米左右,对维护塔里木盆地生态系统的平衡起着重要作用。

由于地表径流补给主要依靠冰川积雪融化及部分高山降水,所以河流径流量的年际变化很大,较大河流补给的高山冰川,雪线高,来洪晚、量大、持续时间长,如玉龙喀什、喀喇喀什河;较小河流补给的中低山积雪及降水,来洪早、量小、持续时间短,如尼雅河、杜瓦河等,3~5月地表径流仅占全年的9.3%,为枯水期,6~8月的地表径流量则占到全年的75%,为洪水期。不同年份的地表径流量相差也很大,年平均径流量上下浮动在20~40%。

【地下水】由于历次造山运动,昆仑山脉受到强烈挤压,地层褶皱、断裂,山岩破碎,河谷下切,山体风化,山前冲洪积扇及冲积平原多属第四纪松散砾层与砂砾石层,河床覆盖层厚,粒粗、坡陡,水的下渗流速快,渗漏量大。山地地下水补给源主要是高山降水、融冰、融雪,前山与低山丘陡带以融雪降水为主,并以地下潜流汇入河川径流。平原地下水补给源主要是河道渗漏补给,灌溉渠道渗漏补给,田间入渗补给,水库蓄水补给,其他还有河道潜流、泉水、井水、灌溉水回归的重复、降雨等补给。和田地下水流向均是由南向北。315国道以南埋深在50~60米,以北5~30米。全地区地下水年溢出径流量为11.92亿立方米(为可重复利用的泉水),不可重复利用的河床潜流为1.661亿立方米。

【冰川】和田地区南部山区处于昆仑山脉中段,整个山体由北往南急剧升高,慕士峰海拔6 638米,是和田地区最高峰。从喀喇昆仑山口至喀山口全长170千米的山区,大部分为冰雪覆盖,是现代冰川发育与分布区。昆仑山脉的冰川主要集中分布于喀拉喀什河到克里雅河之间约400千米的山区,它属大陆性山岳冰川,雪线高、规模大、融化速度缓慢,是我国最大的冰川区之一。中昆仑山脉北坡的最大的玉龙冰川长25千米,面积251.7平方千米。全地区冰川面积11 447平方千米,占全疆冰川面积的43.9%。冰川水资源储量11 400亿立方米,年补给地表水约14亿立方米,占年径流量的20%。南部高山区冰川是塔里木盆地南部内陆河流的源头,也是和田主要河流的重要补给来源之一。

3城市工程地质条件

和田地区辖和田市、和田县、皮山县、墨玉县、洛浦县、策勒县、于田县、民丰县7县1市。全地区总面积24.78万平方公里,其中山地占33.3%,沙漠戈壁占63%,绿洲仅占3.7%,且被沙漠和戈壁分割成大小不等的300多块。

本区位于昆仑山北麓,塔里木盆地南缘,地貌上属昆仑山前的倾斜平原。地势平坦,微向北倾,工程地质条件简单,在上覆厚薄不等的粉土之下为巨厚的卵石层,地层大都以粉土――卵砾石的二元结构形式存在。

【和田市 和田县】市县城区合一,位于玉龙喀什河西岸的II级阶地上, II级阶地高出河床3~14m左右,地势由南向北微倾,高程为1328.5~1393.3m。地质构成简单,表层主要为灰黄色粉土,底部含少量礓结石,厚度3~17m。其下为单一大厚度卵砾石层。以和田县人民法院审判楼、住宅楼项目为例,物理力学性质指标如下:

含水量较低并随深度有增大趋势,液限小于0;

重度一般为15,;

孔隙比随深度增加而减小;

塑限一般小于8;

局部地段有轻微湿陷性,表聚性明显;

一般为中等压缩性土;

粉土地基承载力特征值一般为120~140kPa;

标准冻深0.67m,

场地类别:II类。

【皮山县】皮山县城位于塔里木盆地南缘,昆仑山山前倾斜平原,地势平坦,高程1366.7~1384.72,工程地质条件较简单,上部为厚度在8~20m的灰黄色粉土,其下为单一大厚度卵砾石层。20m深度范围内未见地下水。西南部新城区为卵石地层,地基承载力特征值一般为300~400kPa。

以皮山徽商大厦项目为例,物理力学性质指标如下:

含水量普遍较小,液限小于0;

重度一般为14;

孔隙比有随深度增加而减小趋势;

塑限一般小于9;

湿陷系数在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上变化较大,具轻微湿陷性;

中等~高压缩性土;

地基承载力特征值一般为110~120kPa。

标准冻深0.67m,

场地类别:II类。

【墨玉县】墨玉县城位于喀拉喀什河以西的冲积平原上,表层主要为灰黄色粉土,底部含少量礓结石,厚度12~21m,其下为单一大厚度卵砾石层。地下水埋藏条件:城区东部较浅、城区西部较深,地下水埋深4~12m。以墨玉县人民检察院技侦楼项目为例,物理力学性质指标如下:

含水量普遍较小,液限小于0;

重度一般为15;

孔隙比有随深度增加而减小趋势;

塑限一般小于7;

中等压缩性土;

地基承载力特征值一般为120~150kPa。

标准冻深0.67m,

场地类别:II类。

【洛浦县】洛浦县城位于玉龙喀什河东岸20km处,地形南高北低,地面标高1338.4~1347.6m。工程地质条件复杂,地层以粉土、卵石为主;粉土厚度17~26m,颜色随深度变化,灰黄色-黑灰色-灰色,含少量有机质物,下部有20~40cm的青灰色细砂薄层。除城区东部部分区域外,大部分为轻微~中等液化场地。地下水埋藏条件:城区西部较浅、城区东部较深,地下水埋深2~7m。以洛浦县沙陀小区廉租房小区项目为例,物理力学性质指标如下:

含水量普遍较高,液限小于2,大部分为流塑状态;

重度一般为16左右;

孔隙比在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上变化较大;

塑限变化较大;

大部分场区为轻微~中等液化场地;

中等~高压缩性土,以高压缩性为主;

粉土地基承载力特征值一般为90~110kPa。

标准冻深0.67m,

场地类别:II类。

【策勒县】策勒县位于塔里木盆地南缘,海拔高程1425.33~1448.24m,地形平坦,微向北倾。工程地质条件简单,其表层为灰黄色粉土,厚度5~10m,局部地段为粉土、卵砾石互层或以透镜体方式存在。其下为巨厚卵石层。25m深度范围内未见地下水。以策勒县国税局职工周转房项目为例,物理力学性质指标如下:

含水量普遍较小,液限小于0;

重度一般为14;

孔隙比0.8~1.1;

塑限一般小于8;

中等压缩性土;

地基承载力特征值一般为粉土120~140kPa,卵石300~400kPa。

标准冻深0.67m,

场地类别:II类。

【于田县】于田县位于塔里木盆地南缘,克里雅河西岸的二级阶地上。地形平坦,微向北倾。工程地质条件简单,表层粉土厚度在13~20m之间。地下水埋深在10m以下。以于田县工商局办公楼项目为例,物理力学性质指标如下:

含水量普遍较小,液限小于0;

重度一般为14;

孔隙比有随深度减小趋势;

塑限一般小于9;

具轻微湿陷性,表聚性明显;

中等~高压缩性土;

地基承载力特征值一般为110~120kPa。

标准冻深0.67m,

场地类别:II类。

【民丰县】民丰县位于塔里木盆地南缘,城市面积较小。城区西北两面为尼雅河所环绕,高程1409~1422。工程地质条件简单,灰黄色粉土厚度11~14m。地下水埋深5~8m。以民丰县文化活动中心综合楼项目为例,物理力学性质指标如下:

含水量随深度增大趋势,液限小于0;

重度一般为14;

孔隙比有随深度减小趋势;

塑限一般小于9;

局部地段具轻微湿陷性,表聚性明显;

中等~高压缩性土;

地基承载力特征值一般为120~140kPa。

标准冻深0.67m,

我国海拔最高的盆地 篇二

一、中国的地形

1、我国地形的特征:地形复杂多样,山区面积广大。我国地形多种多样,山区面积广大,对农业生产有哪些有利和不利的影响?有利影响:①复杂多样的地形,为我国因地制宜发展农、林、牧、副多种经营提供了有利条件;②山区森林、草地、旅游、矿产等资源丰富,不利影响:耕地资源不足,不利于发展种植业;交通不便,基础设施建设难度大,不利于农产品等山区资源外运。

2、我国地势的基本特征: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状分布。我国地势的特征的有利影响是:一方面有利于海洋上的湿润气流深入内陆,形成降水,促进农业发展;另一方面使我国的江河滚滚东流,沟通了东西交通,方便了沿海和内陆的经济联系,有利于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和内陆地区的大开发。第三,我国的大型水电站往往建在高一级阶梯与低一级阶梯交界处,这是因为河流的落差大、水流急、水利资源丰富。

3、三级阶梯界线的山脉:第一阶梯和第二阶梯界线:昆仑山脉、祁连山脉和横断山脉;第二阶梯和第三阶梯界线:大兴安岭、太行山脉、巫山、雪峰山。构成各级阶梯的主要地形:第一阶梯包括:青藏高原、柴达木盆地;第二阶梯包括: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四川盆地、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第三阶梯包括: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辽东丘陵、山东丘陵、东南丘陵。掌握:课本

4、五种基本类型都有,山地占1/3,山区(即包括山地、丘陵、崎岖高原部分)占2/3

5、我国的主要山脉:

⑴东北--西南走向,最西列是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中间-列是长白山-武夷山;最东列是台湾山脉,其主峰玉山(海拔3997米)是我国东部峰。

⑵东西走向,最北列是天山-阴山;中间-列是昆仑山-秦岭;最南列是南岭。

[注意]秦岭是划分我国南方与北方的重要地理界线。秦岭南北的自然地理环境、社会经济发展有着巨大的差异。

⑶西北-东南走向,主要有阿尔泰山,祁连山、巴颜喀拉山等。多在我国西部。

⑷弧形山系,是世界山脉喜马拉雅山,其主峰珠穆朗玛峰海拔8844.43米,为世界山峰,位于中国与尼泊尔交界处。

⑸南北走向,主要有贺兰山、六盘山、横断山脉。

[注意]横断山脉是由许多列南北走向的平行山脉组成。它们由北向南地势逐渐降低,山高谷深、山河相间,极大地阻碍了东西交通。

6、我国的四大高原: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海拔的大高原。高原上雪山连绵、冰川广布,“远看是山,近看成川”是青藏高原地表形态的写照。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号称世界屋脊。我国被称为“日光城”的地方是拉萨。内蒙古高原是我国的第二大高原,地面坦荡,很多地方是一望无际的原野。黄土高原呈现千沟万壑、支离破碎、沟壑纵横的状态。云贵高原喀斯特地形,地面崎岖,石灰岩广布。我国的四大盆地:塔里木盆地是我国面积的盆地,盆地内部的塔克拉玛干沙漠,是我国面积的沙漠。准噶尔盆地纬度位置最北,柴达木盆地在青海省西北部,是一个典型的内陆高原盆地,有“聚宝盆”之称。四川盆地号称“紫色盆地”,成都平原“天府之国”。我国的三大平原:东北平原,是我国面积的平原。华北平原黄淮海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素有“水乡”“鱼米之乡”之称。

二、中国的气候

1、认识我国的三大火炉(重庆,南京,武汉),我国夏季平均气温最低的地区是青藏高原,这是由于海拔高度高而造成的。我国夏季气温的地方是吐鲁番盆地,冬季最冷的地方是漠河。认识我国的五个温度带(热带,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寒温带,青藏高原区)

2、我国的降水空间分布特点:降水量自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我国降水的空间分部的规律是南多北少。根据一个地方的降水量和蒸发量对比关系,我国四类干温地区是干旱地区、半干旱地区、半湿润地区、湿润地区。东多西少降水最多(火烧寮)和最少(托克逊)的两个地方。我国降水时间分布特点:全年降水集中在夏季,冬季降水一般不足全年降水的10%。夏秋多,冬春少。我国冬季气温分布的特点是:越往北去,气温越低,南北温差大。我国南北温差大的主要原因是纬度位置,冬季风。我国夏季气温分布的规律是:南北气温相差不大,全国大部分地区普遍高温。

3、我国的平原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是我国农业发达、城镇集中、经济繁荣的地区。

4、秦岭准河一线是我国重要的地理分界线:它是我国一月份0度等温线经过的地方,是我国暖温带与亚热带的分界线,是我国800毫米等降水量线经过的地方,是我国半湿润和湿润地区的分界线。是我国北方和南方的界线。

5、我国重要的气候特征是气候复杂多样,季风气候~大陆性气候显著。

6、我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界线习惯上以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一线为界。界线东南受夏季风的影响,属季风区,界线西北夏季风很难到达,属非季风区,全年都较干旱。我国东部的降水主要由夏季风带来的,主要降水类型是锋面雨。

7、阿拉伯半岛与长江中下游平原纬度位置大体相同,气候和景观差异很大的原因是:两者的海陆位置不同,后者地处亚欧大陆东岸,深受雨热同期的季风气候的影响。

8、我国季风气候带来的各种灾害性天气主要有寒潮、台风、洪涝、干旱。

三、中国的河流

1、我国河流大多数分布在东部的外流区内。这里河流多且长,夏季易形成汛期。秦岭淮河一线以北,冬季河流易结冰,普遍有结冰期。我国水量河是长江,汛期最长的河是珠江,含沙量最多的是黄河。结冰期最长的河是黑龙江。我国的一条惟一注入北冰洋的外流河是额尔齐斯河。世界上最长,开凿最早的人工河是京杭大运河。

2、我国东部外流河汛期变化的规律是:自北向南汛期越来越长。我国的内流河是塔里木河。

3、黄河之水天上来,奔腾到海不复还。中的天是巴颜喀拉山,海是渤海。凌汛出现在黄河的上、下游河段。黄河之害主要在于下游河段的地上河决口改道,洪水泛滥。

4、地上河形成的原因:黄河中游流经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一遇暴雨,大量泥沙入河,河水含沙量大。下游流经华北平原,河道变宽,流速变慢,大量泥沙沉积在河床,黄河下游河床逐渐抬高成为地上河。

5、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黄土高原土质疏松,地面植被破坏严重,夏季多暴雨,对地面的冲刷严重。

6、治黄的关键在于治沙,根本在于加强黄土高原地区的水土保持工作。修建水库和水利枢纽工程,在下游加固堤防,也是根治黄河的重要手段。长江发源于青藏高原上的唐古拉山,注入东海,全长6300千米,是我国长度最长、水量,流域面积最广的河流,是我国第一大河。

7、长江是水能宝库,水能蕴藏量占全国的1/3,可利用水能资源占全国的1/2。其水能主要蕴藏在上游河段。从玉树到宜宾流经横断山区,河水落差极大,长江流经重庆,江水深切巫山形成水流湍急的三峡。现在正在建设的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即位于此。

8、长江是黄金水道,干流横贯东西,终年不冻,自宜宾以下四季通航。为发挥长江的航运价值,治理了“九曲回肠”的荆江,本河段的治理措施是裁弯取直。滩多流急的川江,本河段的治理措施是疏浚了航道,加强了港口的建设。

9、长江上中游分界线是宜昌,中下游的分界线是湖口,黄河上中游的分界线是河口,中下游的分界线是旧孟津。

10、季风气候的优点雨热同期,是但它会带来一些灾害性天气如寒潮、水旱灾害、台风。

13、我国最长的内河流塔里木河,河水主要来自于昆龙山、天山的冰雪融水。外流河如长江,河水主要来自于天然降水。

我国海拔最高的盆地 篇三

1.黄河

黄河是一条流域总面积达79.5万平方公里,全长约为5464公里的中国第二大河流,世界十大长河之一,因中段流经了中国黄土高原地区,因此夹带的大量泥沙也使得这条河流成为世界上含沙量最多的河流。

2.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是源于西汉汉武帝时期,以洛阳为起点,经由甘肃、新疆、直到中亚和西亚地区的古代商道,除了陆上丝绸之路外,还有连接中西方的海上通道“海上丝绸之路”,是世界已知最古老的海上航线,长安至天山廊道这条路段还被申报了世界文化遗产。

3.纳木错

纳木错是面积达1961平方千米,湖泊位于海拔4718米西藏自治区中部的中国第三大咸水湖,其中最深处超120米,蓄水量达768亿立方米,被西藏列入三大圣湖的行列,同时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大型湖泊。

4.万里长城

中国万里长城是从周朝开始建造,并先后经历过数个朝代的延长修建的中国古代军事性工程、是以城墙为主体,结合了大量的城、障、亭、标防御体系的世界上最长的城墙,分布在国内北京、田径、河北、内蒙古、辽宁在内的15个省份,全长211969.18千米。

5.吐鲁番盆地

吐鲁番盆地是位于新疆天山东部南坡的山间盆地,总面积达50140平方千米,其中最低处达-154.31米,剩余大部分地面海拔不超过500米,这片典型的地堑盆地是中国乃至世界地势最低且夏季气温最高的地方,还因此处有着充足的光照,使得产出的哈密瓜、葡萄等在全国文明。

6.莫高窟

莫高窟又被称为千佛洞,是位于河西走廊西段甘肃敦煌市的著名世界文化遗产,其中有735个洞窟、2415尊泥质彩塑和4.5万平方米的壁画,虽然其中部分地方已经被破坏,但经过数次修补,此处依旧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且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圣地。

7.五大峰林

五大峰林是主要分布在广西、贵州、湖南、福建、云南、江西等地的塔状喀斯特,在国内的桂林阳朔、武陵源、万峰林、罗平峰林和三清山并称为中国五大峰林,是世界上喀斯特地貌最为发达的地方。

8.北京故宫

北京故宫是由70多座大小宫殿,9000余间房屋共同组成的,位于北京中轴线中心的世界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木质结构古建筑之一,这个木质古建筑还是利用榫卯结构进行打造,其中最为出名的主要有乾清宫、太和殿、坤宁宫、御花园等。

9.青藏高原

青藏高原相信大家平时没少听说过,中国的多条河流就发源于此,如长江、黄河、澜沧江、怒江等,且喜马拉雅山脉、祁连山、昆仑山等都位于此处,这片平均海拔超4000米的高原也是中国乃至世界海拔最高的高原,有着世界屋脊、第三极的美称。

10.京杭大运河

我国海拔最高的盆地 篇四

贵州位于云贵高原的东部,高耸在四川盆地与广西丘陵之间。境内山峦起伏,地面崎岖,苍山如海。然而,谁也没有想到,这个翠峰如镞的“山国”,从前是一片。当我们以神奇的目光回眸那极其遥远的古代时,就会情不自禁地被带进一个“神秘的世界”。不是我们有意要从“开天辟地”说起,而是首先必须了解贵州这块土地的由来和变迁。地质史告诉我们,这里原先曾经是一片浩瀚的海洋,经过好几亿年的激荡,后来才抬升为陆地,隆起为山重水复的高原。

大自然的造化,使贵州由沧海变成高原。这一巨大变迁,经历了漫长的10多亿年。自元古代的“武陵回旋”至新生代的“喜马拉雅回旋”,贵州境内的地壳,经历了18次升降运动和3次褶皱运动。地覆天翻,天惊石破。时而上升为陆,时而又沉降为海;忽而受挤压而成褶皱,忽而又产生大断裂和深断裂……简直就像《山海经》所描写的那种神话般的变化。

贵州地质演变的历史,大约可上溯至距今14亿年的“中元古代”。那时,贵州处在濒临陆地边远的大洋环境,波涛滚滚,水光接天。可是,地壳突然发生一次强烈的造山运动,即前文所说的“武陵回旋”,贵州便在此时被抬升为陆。继后,位于西南边的太平洋地壳忽然向北俯冲,大陆板块向下挠曲,海水又倒灌回来。距8亿年前后的晚元古代末期,发生了一次巨大的升降运动,即地质史上的“雪峰运动”。这次巨变,再次改变了贵州古地理面貌,使之形成了西高东低的地势格局,西部为陆,东部为海。往后,海水向西入侵,贵州中西部陆地渐被淹没在海洋中,海水加深加大。在距今4.5亿~4.4亿年的时候,地球上又发生了一次“岛孤型”的造山运动,也就是所谓“广西运动”,再次改变贵州古地理格局,使这里北部为陆,南部为海。至二叠系中期(距今约2.5亿年),因海平面上升,贵州大部及邻近地区全部被海水淹没,成为贵州地质史上最大的海浸时期。在晚三叠系早期(距今2亿多年),由于受“印支运动”的影响,海水开始南退,在黔西南形成了一个与外海相通的海湾,是“古地中海”的一部分。

自中生代三叠系晚期以来,贵州地质进入了新的阶段,海水全部退出贵州,海底全面上升为陆地,从此结束了海相地层的历史,时间在距今2亿年左右。但地球的演变并没有停息,在三叠系晚期至新生代古近系,太平洋板块朝着北面和西北面向亚洲大陆俯冲,使得包括贵州在内的中国东部地区受到左旋直扭作用,褶皱运动由东南向西北方向推进,遍及整个贵州。以后,由太平洋板块的俯冲方向突然改变,使印度次大陆与亚洲大陆碰撞,产生了“燕山――喜马拉雅”造山运动。在这一剧烈变化中,贵州大地受东、西两个方向的挤压作用,低洼的湖盆隆升起来,地层普遍发生褶皱,形成了山峦起伏的高原,时间大约在距今3750万年。

大自然神奇莫测的变化,塑造了贵州独特而复杂的地貌,有高原、山原、山地、丘陵、台地、盆地及河谷阶地,其中,山地占全省总面积的62.5%,丘陵占30%,山间盆地及水域占7.5%。五大山脉构成了贵州地形的基本骨架,北有大娄山,西北有乌蒙山,东北有武陵山,中部有苗岭,西南有老王山。河流顺地势向北、东、南三面分流,呈扫帚状,分别注入长江和珠江。在地壳的沉积和构造运动中,形成许多矿床,使贵州成为矿产资源丰富的省区。(编辑/黄莎莎)

我国海拔最高的盆地 篇五

金秋十月,我们08级地理班踏上了实习的路程。此次实习对我们来说算是第一次真正的野外考察活动,一路上同学们都是十分的激动,似乎有着使不完的劲儿,在大巴车上左望望右瞅瞅。班里的同学有许多像我一样是这么近的、清晰地接触到山地和丘陵的胜景,个个喜不自胜。而一些从山区走出来的同学也是一个个想回到了家乡一样高兴,为一些同学诉说着各种美景,而同时,我们的老师也在让我们认识各种岩石、矿物等。

林州市地处太行山东麓,西依太行山连接黄土高原,东连华北平原,位于我国地势的第二阶梯与第三阶梯的分界线上,林州地区各种地质、地貌、气候、水文、土壤、植被等现象典型多样,并且出露良好,区内交通便利具有较好的实习条件,因此,从10月31日——11月4日进行了为期5天的实习,主要的实习对象是林州野外地质地貌以及本区的土壤、植被、气候等。

本次实习的主要目的在于:一、通过实习来印证、丰富和巩固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以达到理论联系实际。

二、通过实习,初步学会观测和分析实习地区的地质、地貌、土壤、水文和植被等自然地理现象,并掌握地质野外工作的一般方法,掌握地貌、土壤等野外考察方法。培养学生独立工作能力,为将来教学和进行乡土地理调查打下基础。

三、通过实习,了解实习地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自然地理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制约的关系,以培养学生的辨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一、林州简介

我们这次实习的地点是位于河南省西北部晋冀豫三省交界处——林州,林州市区处于林州盆地之内,北纬36°线大致横穿林州盆地中央。盆地西界为太行山,东部为低山丘陵,北止于太行山与东部丘陵相接的姚村,难道东部丘陵与太行上相连接的合涧镇。盆地略呈南北延伸的长方形,南北长35公里,东西宽约5-10公里。盆地形态很完整,构成一个独立的自然单元。林州市位于盆地东缘,恰在盆地纵长方向上的中央。盆地海拔450米,盆地内为第四系黄土覆盖,土层深厚,地表平坦。盆地走向为北北东—南南西向,西侧的太行山受林州断层制约并为断层仰测,平均海拔高出盆地400—500米,东侧为东部丘陵,高出盆地100—200米,为林州断层的下降盘。

对于此次实习地林州,根据一路所见及一些书本知识,我把林州的概况分为以下几大方面。

1. 地质基础

林州地区出露的地层最古老的是太古界片麻岩,最新的是近代冲积层。其中发育较为完善的是太古界、远古界和下古生界地层,上古生界和中古生界地层本区缺失或为新生界地层所覆盖。本区地质现象丰富多样。三大类岩石: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都有分布,其中变质岩和沉积岩分布最为广泛;地层多样,太古界、元古界、中生界、新生界地层均有分布,太古界地层主要分布着各类片麻岩,元古界地层以石英岩为主,古生界的寒武纪地层分布有竹叶状灰岩和鲕状灰岩,奥陶纪地层主要为灰岩,新生界未胶结的沉积物,各种规模的褶皱、断层等地质构造典型。

2. 褶皱和断层构造

林州盆地地处太行山南段山前过渡带(指太行山主要山体与华北平原之间的倾斜地带),大地构造位置属于山西台背斜东部边缘的太行山隆起,中生代的构造变动是太行山南段的前中生代地层形成宽缓的背斜隆起,并伴随着大量的断裂发育和岩浆侵入活动。林州盆地的西侧为林州断层,在地形上为陡峭的悬崖,断层线走向为nne。断层在盆地西部延长35公里,断层的上升盘位于断层西部,平均高出林州盆地400—500米,基部出露的是太古界片麻岩,上覆远古界震旦系石英岩和古生界页岩、鲕状灰岩。林州盆地是伴随着林州断层生成的,又形成了盆地内许多强度不等的褶皱构造,在盆地边缘常形成小型褶皱出现。在盆地西侧山体,断层的接触关系是太古界片麻岩与中奥陶纪灰岩相接触。

3. 地表形态

林州地区大致可分为三部分:西部是陡峻的太行中山,浑圆的中部丘陵和黄土覆盖的林州盆地。

4. 气候状况

林州盆地位于华北大平原的西南部和山西高原的交界地带,东部距海不远属于北温带东亚季风气候区的范畴。按行星风讲,一年中受盛行西风的影响很重。气团方面则是基地气团和热带海洋气团的交替又严重地支配了这里的气候规律。

5. 水文概况

本区河流皆发源于太行山东坡,与太行山构造方向近于垂直,盆地北部为漳河,中部为洹河,南部是淅河,各和均由西向流经盆地,在盆地东部的平原地区先后与卫河上源各河交汇。各河谷水文均具有干燥气候区域、山地和平原的河谷特征。河流在山中时,比降大,下蚀力强,到盆地中心河流干涸成砾石浅滩。

6. 土壤概况

本区土壤磷、钾肥充足,透水、蓄水性适中,肥力较高,但植被稀疏,坡陡土薄,冲蚀作用严重。若能按坡度的急缓,划分宜农、宜林、易牧的范围,开展水土保持,增施氮肥,则土壤的肥沃程度必能更高。

7. 植被概况

林州地区的天然树木,早被砍伐破坏,现有树木基本上是近几十年植树造林的结果。植被中主要的树种有槲、栎、槐、杨、板栗、山楂、山皂荚等,草本有蓑草、苦草及木本科草类等为优势种。

8. 交通状况

林州市交通、通信便利,境内铁路连接京广线;国家干线公路胶(东)长(治)线横穿东西,新(乡)河(口)线纵贯南北,地方干线公路直通境外;行政村道路硬化率达到85%以上,全市通信建设已达到90年代国际先进水平。

9. 物产状况

本区物产资源丰富。境内已探明的矿产资源有铁、铅、锌、铜、煤、石灰石、白云石、石英岩、大理石、花岗岩等20多种农业方面,盛产小麦、玉米、谷子、红薯、大豆、花生、棉花、油菜等。传统的土特产品享誉海内外,新的名优特产品不断涌现,柿子、核桃、山楂、板栗、花椒、蚕茧等土特产品和花岗岩、大理石等优质工艺品,带着林州人民的勤劳、纯朴和红旗渠故乡的深情厚意,走出国门,奔向世界,架起了一座座友谊的金桥。

10. 经济概况

本区经济发展迅速。创造了红旗渠奇迹,并培育了“红旗渠精神”的林州人民,在经济建设中再显身手。10万建筑大军以“红旗渠传人”的姿态。遍布全国22个省、市、自治区的500多个县、市,建立了北京、天津、上海、太原、长治、郑州、西安、新疆等12个建筑基地,并已打入南也门、科威物、俄罗斯、等国际市场。近几年来,林州旅游业发展迅速,有大量游客前来观光旅游,拉动当地各项产业的发展。

11. 旅游业发展情况

林州市自然风光秀丽多姿,名胜古迹闻名遐迩,素有“太行天然公园”之称的林滤山风景名胜区、龙头山风景名胜区和“人工天河”——红旗渠、部级森林公园——五龙洞,以其独特的雄、险、奇、秀、幽令中外游客留连忘返。王相岩、惠明寺等文物古迹更引发华夏子孙的悠悠情思。“亚洲第一|世界一流”的林滤山国际滑翔基地,吸引中外滑翔运动健儿来此大展风姿。

我国海拔最高的盆地 篇六

受花木盆景杂志社的盛情邀请,浙江省盆景协会会长鲍世骐、江苏苏州遂苑园主杨贵生、江苏常州职工盆景协会会长王永康、江苏南京职工盆景协会会长芮新华、安徽省盆景艺术大师樊顺利、福建莆田容园园主郭国廉、上海古盆收藏鉴赏专家申洪良、广东省盆景协会副秘书长邓孔佳、广东东莞真趣园园主黎德坚、湖北省盆景艺术家协会秘书长李城、山东省盆景艺术家协会执行会长吉敦训、山东省盆景艺术家协会秘书长王春发、山东威海市盆景赏石协会会长刘泾沅和新加坡盆景协会会长林朝华等十四位盆景界尊贵的朋友欣然抵汉,在花木盆景杂志社社长万绍华、书记邱祉轩、总编辑熊俊龙等陪同下,开始了为期一周的旅程。

4月19日下午,在参观完长江三峡大坝之后,我们便从宣昌市前往神农架林区。车过兴山县时,大山凉爽的气息已经隐隐拂来,清新中带着点神秘,让人心生向往。

眼望着车窗外云雾缥缈、碧色参差的远山近岭,不知不觉间,才突然发现两边的山岭越来越近,近到可以看清充满野趣的苍劲老树,甚至是灌木绿意横生的枝条。道路渐渐地变得曲折多弯,坡度也渐高了,一路相随的香溪河不知道何时已经成了一条在幽深山谷间婉转奔腾的溪流……水声清越,混合着青草、树木的淡淡清香,让人忘记了旅途的劳顿。

临近傍晚时分,我们到达了为纪念中华民族的祖先神农氏而建的神农祭坛,神农氏巨型牛首雕像立于苍翠群山之间,以大地为身躯,双目紧闭,似在思索自然和宇宙。祭坛一边的岭上,生长着一棵树龄逾1200年千年古杉――“铁坚杉”,树高36米,胸径2.45米,虽经历了宋、元、明、清历朝,至今仍巍峨挺拔,昂首云天,枝叶繁茂,气象万千。其主干直立,坚劲如古铜,叩之铿然有声,干身龟裂四布,满附苔痕,如凝聚着历史印迹和岁月风霜的斑驳画卷。虬枝四展,郁郁青青,仿佛一件天工造就的巨型树木盆景,黛色参天三千尺的壮美树相深深地吸引着我们。

夜里,我们宿于木鱼镇。朴实美味的农家菜,干净整洁的房间,灯火微漾的小街,向我们诉说着深山小镇的清静和美丽。

清晨起来,愈发觉得被群山环绕的木鱼镇如世外桃源,深深地呼吸一下,空气中依稀带有一丝清凉的甜意

上午,我们开始向神农架自然保护区行进。随着山势海拔的逐渐升高,凉意慢慢袭来,车窗外的山岭间,时时有赭红色的红桦树闪过,待要细看时,却已经远了。在海拔2300米的大龙潭,我们第一次如此临近地看到了野生的金丝猴群,甚至可以触摸到这些国宝级动物那毛茸茸的前爪。

随着山路继续往上,森林植被特征愈加明显,杂树和灌木渐渐稀少,满覆山地的全是厚实的高山草甸。高山杜鹃尚未到开花时节,墨绿的叶簇正积聚着盛放的力量,而高大的冷杉和松柏则孤傲地立于其上,在山风云雾之间安身立命。到达峰奇谷秀的神龙谷时,我们才如此强烈地感受到神山的魅力,站在海拔近2800米的神龙谷口极目远眺,耸青叠翠的群峰由近至远次第展开,大气磅礴,雄浑无际,一如笔力深厚的丹青画卷,一种激荡心胸的感觉扑面而来。那山峦越至远处越淡,渐渐地半隐半现,只留得青痕一抹,直到缥渺得与云雾一体,再也难寻半点踪迹。凭栏俯瞰谷低,石林丛生如柱,云雾飘飞流转,山色变幻莫测,气象瞬息万千,真是令人叹为观止。

继续往上缓行,冷杉也少了,漫山遍野丛生箭竹,我们已经是在频临山巅的路上了,远远地可以看见华中的最高峰――海拔逾3000米的神农顶。

近中午时分,我们来到了板壁岩。板壁岩被誉为高山上的石林,这里怪石林立,没有人知道这些在箭竹林间突兀而出的怪石从何而来,状物写形竟然栩栩如生,可谓一石一景,姿态万千,令人一步一叹。据说板壁岩正是神秘莫测的神农架野人出没之地,科考人员甚至在这里寻找到了野人居住的洞穴,可惜我们无缘得见。

离开板壁岩,沿原路返回,我们循着清澈的水声,去寻找香溪的源头。

如果说神农谷展示着神山的壮丽,那么香溪源则表现着神山的秀美。一进入香溪源景区,映入眼帘的便是山峦环抱的碧绿谷地里,那飞雪乱银般晶莹透彻、浪花翻滚的溪流,在绿树掩映中奔涌而过。沿着溪边的山石小径,逆着溪流拾阶而上,香溪一路伴随着我们。随着不同的山势,溪流在山涧中时时变幻出万千的姿态来,时而宛转流淌,时而飞瀑直泻,时而如白练飞舞,时而似溅雪千堆,水声潺潺中让人体会到一种酣畅淋漓的快意。到了香溪的源头,才知道原来这水来自地下。那泉水青碧如翡翠,用手一拂,掬水一饮,沁人的清凉直入心脾,让人难以忘怀。

4月21日清晨,我们辞别美丽的神农架,一路欢歌笑语,下午返回到武汉。其时天色尚早,我们来到李城先生的私家盆景园――山茅草堂,一睹为快。

山茅草堂位于武汉市汉阳区墨水湖畔,是湖北最具代表性的盆景园之一,也是中国知名的私家盆景园。步入园中,满眼碧色,千姿百态的苍松翠柏和杂木作品展露着各自的风韵。规格大中小型均有,大者巍然,小者玲珑,各有其特色。作品造型或苍劲凝重,古风郁郁,或自然清新,雅致宜人,或虬曲多变,鬼斧神工,生动而纷繁的树相不断地吸引着我们的目光。李城先生带领着我们欣赏着作品,不时作着介绍,沉迷于盆景艺术研究和创作多年,这里的每一棵树有着怎样的故事,他都是了然于胸的。李城先生还欣然将一件小型的系雨川真柏作品作为礼物,送给了来自新加坡的林朝华会长。

除了优秀的盆景作品,园中还有不少秉赋不凡的上好桩坯,、面对佳材,大家三五成群,一边品味香茶,一边相互交流探讨养护和创作手法,可谓谈笑风生,其乐鬲虫鬲虫。

次日上午,我们参观了湖北省盆景艺术家协会名誉会长曹志振先生的楚天盆景园。楚天盆景园依沙湖而建,园中奇松苍苍、古柏青青,造型生动的作品和优秀的树桩素材让人时时停下脚步,驻足欣赏,流连忘返。离开楚天盆景园,大家意尤未尽地再次来到山茅草堂,和湖北省盆景艺术家协会的朋友们欢聚于园中,共同欣赏国内享有盛名的盆景创作大师樊顺利先生做现场创作表演。樊大师以娴熟的手法和精妙绝伦的构思,让看似平凡的作品展现出最美的树相,焕发出更加鲜活动人的魅力。这场盆景创作的视觉盛宴,让大家着实大开了一番眼界。

我国海拔最高的盆地 篇七

青海是我国主要沙漠化省区之一,沙化土地分布在6个民族自治州的18个县(市、行委),西起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的茫崖行委,东至黄南藏族自治州的泽库县,形成了柴达木盆地沙区、共和盆地沙区、青海湖环湖沙区和三江源沙区,沙化土地面积1250.4万公顷,占全省国土面积的17.4%;并且沙化土地大多分布在海拔3000米以上地区,三江源地区荒漠化沙地分布在海拔4000米以上地区,整个生态系统抗干扰能力差,生态脆弱,荒漠化土地易沙化、难治理。

为加快全省防沙治沙进程,编制了《青海省防沙治沙规划(2011-2020年)》,规划在10年内通过采取人工造林、封禁保护、封山(沙)育林(草)和工程固沙等措施,完成防沙治沙80万公顷,由此青海拉开了新一轮防沙治沙的大幕。

沙化土地集中分布在柴达木盆地、共和盆地、青海湖东岸和三江源地区,地域差异很大,正是这个原因,大部分地区采取了宜造则造、宜封则封,以封为主、封造结合的措施来恢复和保护植被。对三江源沙区,实施以休牧还草为主的封育措施,充分利用大自然的自我修复功能,促进沙化土地植被的自然恢复。对柴达木盆地西部人为活动较少的乌图美仁、大柴旦、沙区划定封禁保护区,进行封禁保护;对盆地中部和西部的沙漠绿洲周围,在保护好现有植被和绿洲的基础上,继续加大人工造林规模,营造防风固沙林带和林网,建成带片网、乔灌草相结合的防护林体系。对共和盆地沙区,在保护好现有植被的基础上,采用生态移民、禁牧、全面封育等措施,并在条件较好的地段实施人工造林,形成乔灌草相结合的防护体系。青海湖沙区则采取以封为主、封造结合的治理措施,加大治沙力度。

在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下,青海省防沙治沙事业多策并举,大工程带动防沙治沙成效显著,正在实现着一个又一个历史性的突破。通过“三北”防护林、退耕还林等林业重点工程和三江源生态保护等国家项目的实施,沙区的沙化土地格局发生了新变化。据第四次荒漠化和沙化土地监测结果,全省沙化土地面积由1255.8万公顷减少到1250.4万公顷,5年减少5.4万公顷,年均减少1.1万公顷。2014年全省投资8707万元,完成防沙治沙面积91.59万亩。柴达木盆地、三江源区、共和盆地沙区的沙化土地发生逆转,其中黄河源头沙化土地减少量最大,为4.1万公顷,环青海湖沙区及周边地区的沙化程度也在减轻。

2013年4月海晏县被列入全国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先后在都兰、贵南、共和、格尔木和海晏建立了全国防沙治沙县级综合示范区,5个示范区处在柴达木盆地、共和盆地和青海湖沙区,沙化面积大,林草植被稀少,风沙危害严重,生态区位极其重要,仅2014年就在这5个县市实施1.33万亩规模的沙区造林项目。海晏县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建设地点位于青海湖东北岸的克土沙区,建设总面积1400公顷,建设主要内容是工程固沙造林。

柴达木盆地是全国沙漠之一,也是青海沙化面积最多、治理难度最大、保护任务最艰巨的地区。沙漠化土地总面积14242.5万亩,占全省沙漠总面积的75.6%。海西州依托自然保护区建设,先后建立了柴达木梭梭林部级自然保护区,格尔木胡杨林、可鲁克――托素湖、诺木洪3个省级自然保护区和乌兰县哈里哈图部级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面积达到675万亩,并通过人工造林种草、封山育林(草)、工程固沙、公益林营造,共完成沙化土地治理面积134.19万亩,其中:人工造林54.5万亩,封沙育林79.69万亩,落实国家重点公益林管护面积1834.03万亩,累计完成投资达10个亿。2013年开始投资5000万元,将格尔木市乌图美仁、大柴旦行委、都兰县夏日哈、乌兰县金子海、茫崖行委5个沙化地列入国家重点封禁保护区,封禁保护面积达618.7万亩。

我国海拔最高的盆地 篇八

作为有严格定义的科学术语,“山”是指陆地上高度较大、坡度较陡的隆起地貌形态。其一般高度在海拔500米以上,自上而下分为山顶、山坡和山麓。它以较小的山顶面积区别于高原,又以较大的高度区别于丘陵(后者高度在海拔500米以下)。

如从高度上划分,海拔3500米以上为高山,海拔3500米~1000米的为中山,低于海拔1000米的为低山。

根据山的形态与组合,又衍生出许多专业名词。如高大的山为山岳,不高的山为山冈(丘陵),多山的地带为山地,呈条形脊状延伸的连绵高山为山岭,由多条山体组成呈线状延伸的山体为山脉,由成因相同并沿着一定走向规律分布的若干相邻山脉的总称为山系。除此之外,以高原为主体,但其与山脉、山系呈复合分布的地貌综合体亦被称为山原。

依成因不同,山又可以分为褶皱山、断块山、侵蚀山和火山等许多种类。本文所讨论的主要是大尺度褶皱山系。

中国山地的分布格局

世界山地的分布格局主要受控于两组巨大的构造山系地带:一为环太平洋两岸的构造山系地带,二为横亘于非洲北部、亚欧大陆南部近东西走向并在其东段形成一向南凸起的弯弧状构造的山系地带。这两大构造山系带是中生代以来地壳运动(阿尔卑斯运动)的产物。我国是世界上少有的地貌形成受两大构造山系地带强烈影响的国家,但前者的作用仅限于台湾岛的隆升与高山地貌的形成,而后者则造就了我国西部极为高耸的山原地貌形态,成为我国现代化地貌的主要建造者。

在后一构造山系地带形成中,我国西部地区正处于该地带的中心位置。印度洋板块向北漂移过程中,断裂的印度洋板块碎片在印支与海西运动时期、燕山运动中期、燕山运动晚期以及最后的喜马拉雅运动时期,分期依次撞向欧亚大陆,其时间长达亿年之久。在碰撞处由北至南,形成了昆仑山脉、喀喇昆仑山―唐古拉―他念他翁山脉、冈底斯―念青唐古拉―伯舒拉岭―高黎贡山脉和世界上最年轻、最高大的喜马拉雅山脉。

令人惊异的是,在这数组近似平行的山脉西端,各山脉地壳增厚、宽度急剧缩减,最后扭结于帕米尔山结。而在其东端,在刚性极强的扬子地块强力阻挡下,原近东西走向的数组山脉并行南折,形成奇特的南北走向的横断山系。

这数组高大山脉与其间相夹的高原、盆地与谷地共同构建了平均海拔4000米~4500米,面积达250万平方公里,包含有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在内的14座8000米以上雪峰的、世界上最雄伟壮观的山原,即现在被称誉为“世界屋脊”的青藏山原,在地势上构成了我国的第一级阶梯。

印度洋板块向北俯冲的巨大推举力不仅将青藏地区从海下托举至世界之巅,而且还带动其周边地区的同步隆起,特别是后期阿尔卑斯运动中,新生代强大的喜马拉雅运动又激活了早期隆升形成的古老山脉:昆仑山、祁连山、阿尔泰山、秦岭、天山与横断山,造成这些山脉的进一步隆升。它使青藏山原北部与东部和东南部相邻地区形成平均高度在海拔1000米~2000米之间的云贵高原和蒙新高原,构成了我国地势的第二级阶梯。

我国西部这两级由山原构成的高地,与我国东部地势处于第三阶梯,平均海拔在1000米以下,由平原、盆地、丘陵构成的低地,形成全然不同的地貌区域。后者受喜马拉雅造山运动的影响较小,经长期的外力作用,地形准平原化,地面仅有一些断续分布的、早期阿尔卑斯运动――燕山运动形成的残留山体。

但是如果从山系的走向与成因分析,我国山地可分为东、西两大类别,其分界线与第一与第二阶梯的分界线并不相同,该分界线北自贺兰山脉,向南经六盘山、龙门山至横断山山脉东缘。该界线东西两部具有全然不同的山地地貌景观。

西部地区如前所述山脉与盆地走向以北西西向为主,其高大山脉平行排列,中间隔以盆地、高原。自北至南为阿尔泰山脉、准噶尔盆地、天山山脉、塔里木盆地、阿尔金―祁连山山脉,柴达木盆地,昆仑―巴颜喀拉山脉、羌塘高原,冈底斯―念青唐古拉山脉、雅鲁藏布江谷地、喜马拉雅山脉。

东部地区的山系、丘陵和盆地则多延北东―北北东向分布,其大都为陆内造山运动――燕山运动的产物,在此山地已不占主体地位,盆地与丘陵占据了绝大部分地区。其自西向东相间分布着:海拉尔盆地―二连盆地―鄂尔多斯盆地―四川省盆地―滇中(昆明、宜良、陆良、曲靖、玉溪、通海、建水)盆地,大兴安岭―燕山―吕梁、太行山―巫山―大娄、武陵山―苗岭―六昭山,东北平原―华北平原―江汉平原―洞庭湖平原―桂中、南宁盆地、张广才岭―长白岭―千山―黄山―幕阜、九岭山―罗霄山―云雾山,鄱阳湖平原―珠江三角洲平原,四明山―仙霞岭―武夷山―九连、莲花山,浙、闽东部沿海平原―潮汕平原。

这样就可以清晰看出我国的山系形成了一个向北西敞开的宽口的斜V形分布格局。其西侧由数列北西西走向的高大山脉组成,东侧则由北东走向断续相连的中低山与丘陵组成。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位于我国中部的近东西走向的古老昆仑山―秦岭―大别山系形成一独特的山地走廊,将两组走向不同的山系连接起来,形成我国具有极其重要生态意义的中央山脉。

中国山地与气候

气候系指某一地区多年的天气特征,其由太阳辐射、大气环流、地面性质等因素相互作用所决定。山地由于海拔的差异、地形的影响而形成独特的山地气候,其最主要的决定因素为高度、方位与地被。

因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降低,每上升1000米约降低6℃,而降水则随海拔升高而递增,但达到最大降水高度后则随高度增高而递减,所以高山地区气候随着高度的变化依序形成若干垂直气候带,就如从低纬度到高纬度一样,这种环境条件就造成山地生物多样性的垂直分异。

除此之外,山地与山地间河谷的走向,也直接影响着区域气候。在我国东部横亘东西的山地阻挡了冬季北方寒流的南下,造成其南坡形成相对温暖的气候环境,例如秦岭南坡的汉中地区。又如与海洋暖湿气流运移方向相似的山岭谷地,常常成为海洋暖湿气团运移的通道,使海洋气流沿谷地深入到内陆,如横断山脉。而横亘在海洋气流运移路径上的山地,其迎风坡往往成为降水充沛的坡面,如东喜马拉雅南坡的“中国雨都”巴昔卡,年降水量高达4494毫米。而背风坡下部的谷地,则因越山后的气流下沉绝热增温而形成干热的河谷,如元江下游谷地,年降水量仅有800毫米。除此之外,山顶特殊的突起地形,又会产生大风、寒冻等山顶气候效应,使之形成独特的山顶生态系统。

我国山地面积广大,各种类型的山地气候几乎均有分布。但是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我国山地气候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主于我国的青藏山原以平均海拔4000米~4500米的高度在对流层二分之一处构建出一个约250万平方公里的陆面,其对缘于海陆热力交换这一机理的大气环流特别是亚洲大气环流产生巨大影响。所以我国以青藏山原为主体的山地,在大尺度上对我国与东亚南亚地区气候产生了巨大影响。其主要影响有四:

1.青藏山原强大的热岛效应使之形成了夏季高原四周气流向高原幅合,冬季则从高原向外辐散的高原季风现象。高原季风破坏了对流层中部的行星气压带和行星环流,因而导致在北回归线附近的南亚干旱与半干旱荒漠气候带中出现了一块具相当面积的湿润多雨区。

2.青藏山原季风加强了南北半球间的季风现象和西半球间空气、水分、动量与能量的交换,诱发及增厚了南部对流层低层的西南季风,使该季风向北运移一直影响到高原内部与我国东南部地区。

3.高原季风同样加强了亚欧大陆与东南部、南中国海和西南部阿拉伯海气流间的交换。使东南季风向西影响抵达高原东缘,并沿高原东北缘深入到祁连山地,使森林沿山地一直分布至东祁连,而阿拉伯海气流亦向东影响到山原西缘与新疆西部,造成了上述地区冬季的降水天气。

4.山原腹地作为四周气流辐合的中心,成为青藏山原水平方向干旱与寒冷的极点,青藏山原水热组合条件环绕着这一极点所产生的梯度变化,造成青藏山原生态系统独特的高原极向地带性。

总而言之,我国典型季风气候的形成与我国青藏山原对大气环流的强大作用有着极为重要的关系。

中国山地生物多样性

中国不仅山地众多,面积广阔,而且各山地走向、基质、形态、高度、分布方位、形成时代各异,类型丰富多彩,再加之中国成陆久远,现代生态系统有着古老绵长的演变历史,所以我国山地生物多样性不仅异常丰富,山地物种种数约占世界的10%,而且独具特色,堪称世界山地的一朵奇葩。

生态系统极其丰富

生物多样性是生命体及其借以存在的生态复合体的多样性和变异性,它包含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而在其中生态系统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存在的根本。我国幅员辽阔、山脉纵横,自然生态系统表现出明显的纬度、经度和垂直三向地带性。在水平分布上的经度方向上,由于受典型大陆性季风气候的影响,我国气候从东南向西北逐渐变干,于是形成了湿润、半干旱和干旱三种气候区域,使我国的山地基带生态系统拥有森林、灌丛、草原、荒漠等地球大型陆生生态系统的所有类型。在水平分布的纬度方向上,东部湿润地区从南到北随着热量的变化各基带生态系统又进一步分化出雨林、季雨林、常绿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落叶阔叶林、针阔混交林、落叶针叶林等类型。

在垂直方向上,不同基带的山地又形成各自不同的山地垂直生态系统带谱,其以雨林为基带的热带山地最为完整。但遗憾的是在我国北纬23°26′北回归线以南没有一座超过海拔2000米的山地,所以理论上我国不存在最完整的山地垂直生态系统带谱。庆幸的是在我国的雅鲁藏布江大峡谷地区,由于水汽通道的强烈影响,热带季风气候沿谷地延展至北纬29°的南迦巴瓦峰南坡坡麓,使这里发育了北半球分布最北的雨林。我国因此拥有了生态系统垂直带谱最完整的山地,其从山麓的海拔600米上至峰顶的海拔7782米,沿坡依序发育着低山季风雨林、山地常绿阔叶林、中山半常绿阔叶林、亚高山常绿针叶林、高山常绿革叶灌丛、高山草甸、高山冰缘、高山冰雪等山地生态系统。

但最为奇特的还是巨大的青藏山原,在这里它打破了低海拔地区生态系统的分布规律,将三向地带性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高寒生态系统地带性组合,并呈现出从东南向西北从亚高山常绿针叶林经高寒灌丛、高寒草甸至高原寒旱中心――高寒荒漠过渡的高原极向地带性。

以最具代表性的中型生态系统而例,我国山地含有寒温性针叶林、温性针叶林、暖性针叶林、热性针叶林、落叶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常绿阔叶林、硬叶常绿阔叶林、季雨林、雨林、竹林、常绿针叶灌丛、常绿革叶灌丛、落叶阔叶灌丛、常绿阔叶灌丛、灌草丛、草原、稀树草原、荒漠、肉质刺灌丛、高山冻原、高山草甸、高山冰缘、沼泽、水生等25个生态系统类型,其中生态系统丰富程度可谓世界山地之冠。

物种丰富且特有珍稀濒危物种众多

我国人口众多,平原与盆地甚至许多山地均为人类所拥塞,所以就野生生物物种而言,除一些湖泊、河流、海洋的鱼类、两栖类、水鸟和少量哺乳动物,大都生长与栖息于我国山地。总计哺乳动物约500种,鸟类约1200种,爬行类约380种,两栖类约280种;苔藓植物约2200种,蕨类植物约2600种,裸子植物约200种,被子植物约25000种,真菌约8000种,分别占世界该类生物总数的11%、13.2%、5.9%、7.4%、9.5%、21%、26%、10%、11.6%。所以就物种丰富度而论,我国是世界上10个具有巨大山地生物多样性的国家之一。

在我国山地生物物种中,特有现象特别明显,含有许多仅生于我国的特有种,甚至特有属、特有科。例如哺乳类就有73种,鸟类99种,爬行动物26种,两栖动物30种;分别占其总种数的14%、8.3%、6.9%和10.8%。而在植物中苔藓植物有8属,蕨类植物有5属,裸子植物有8属,被子植物统计达235属,植物特有种估计达15000种~18000种,分别占其总属与种数的1.6%、2.2%、2.5%、7.5%和70%~80%。

其中还包括许多种群数量已存不多且极为珍稀的物种,如大熊猫、金丝猴、普氏原羚、矮岩羊、绿尾虹雉、蓝鹇、褐马鸡、鳄蜥以及银杉、百山祖冷杉、金钱松、巨柏、台湾杉、显脉金花茶、太行花、君苑菊等。我国是世界山地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也是丧失最严重的国家,2000年前中国森林覆盖率达50%,而今日包括人工林在内才仅有21.63% 。山地灌丛、草原、草甸等自然生态系统也严重退化,这直接导致了山地物种多样性受到严重威胁。山地濒危植物物种已达4000种~5000种之多,其比例高达15%~20%,高于世界水平。已有数以百计的山地高等植物被列入《中国濒危动植物种濒危名录》,以及《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国际贸易公约》。所以保护我国山地生物多样性已迫在眉睫。

青藏山原:

高山物种的重要分化中心

我国青藏山原特别是其东南边缘的横断山区奇特的地质形成历史、复杂的周边界面条件、多样易变的高山气候和强烈的太阳辐射、缺氧等高山环境,使之成为世界山地特别是高山物种极其重要的分化中心,对于世界山地与极地生物区系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动物界中构成青藏山原动物区系的两种主要成分即:分布于高原东、南边缘湿润山地的横断山―喜马拉雅型地理成分和分布于高原干旱腹地的高地型地理成分均是在山原隆升过程中分化而成。前者起源于青藏与其东南缘地区的第三纪的热带、亚热带山地湿润森林环境的东洋界动物群,后者则起源于青藏与西北毗领地区亚热带、温带的干旱荒漠与草原的古北界动物群。

在横断山―喜马拉雅型地理成分中哺乳类的白唇鹿即是我国南方山地黑鹿属的地理分化种,而黑麝、喜马拉雅麝是麝属在这些山地的地理分化种。类似的动物还有喜马拉雅塔尔羊、长爪、蹼麝、橙腹长吻松鼠、灰腹鼠、锡金松田鼠、四川田鼠。鸟类中最有说服力的当属角雉属,青藏山原与东南缘为该属的分化中心,如黑头角雉、红胸角雉、白尾梢虹雉均产于该地区。在两栖类中,这是角蟾、齿突蟾和齿蟾的现代分布与分化中心,集中了上述三属的绝大多数种类。

高地型地理成分的演化和形成与山原隆升过程中气候的寒旱化和冰期的寒冷气候有关,如哺乳类中唯一的青藏山原特有属――藏羚就与中亚荒漠山地中的高鼻羚羊属亲缘接近,很可能是在中新世从山羊亚科分化出来。而牦牛则是上新世从牛亚科分化出的高地种。作为山原动物分化的最好例证是鼠兔属,该属26种竟有7种分布于此。类似的例子还可以举出高原兔、喜马拉雅旱獭和藏狐等。鸟类中的藏雪鸡、高原山鹑、毛腿沙鸡、藏、红头灰雀、红眉朱雀、赤朱雀、褐翅雪雀、白腰雪雀、棕颈雪雀和棕背雪雀等均是山原所分化出的种。对于两栖和爬行类变温动物而言,山原环境已过于严酷,所以仅有高山蛙、蟾蜍、沙蜥、青海沙蜥和温泉蛇等少数耐寒物种产生。

在植物方面,位于青藏山原东南边缘的喜马拉雅――横断山区被称为高山植物物种分化的加速器,这应该与山地隆升迅速、环境变化剧烈特别是高海拔的强辐射有关。其最著名的即是这里是世界四大著名的花卉植物杜鹃、报春花、龙胆和绿绒蒿的分化中心。如杜鹃花科的杜鹃属,全世界共有967种,而青藏山原东南缘山地就集中分布了近400种。其从低海拔林下生长的常绿大型叶的常绿乔木状杜鹃,到高山密被鳞片的常绿小叶杜鹃,以至低矮伏地的落叶杜鹃即生动地展现了高山植物的分化过程。报春花属全世界约有500余种,而分布在这一地区的就有200余种。龙胆属全世界亦有500余种,在此分布的也有200余种。而名声最大的被称为蓝罂粟的高山花卉植物绿绒蒿属,全世界仅有49种,而48种分布在青藏山原及其周边地区。这里无疑是该属植物的分布与分化中心。

其实在这里分化的不出名植物早已组成了一个庞大的家族,仅特征属就有135个。在植物区系上它被科学地命名为中国―喜马拉雅成分。它们是世界山地植物家族中极为显赫的成员。

青藏山原

影响周边山地生物多样性

由于青藏山原诸山脉是横贯于北非、南欧、南亚及东南亚巨大构造山系的一部分,该山系又通过与之相交的其他山脉形成一幅巨大的山地通道网络,故使各地山地生物物种沿山地通道扩散、交流。而作为高山物种分化中心的我国青藏山原特别是其东南边缘特产的中国―喜马拉雅区系植物沿通道外迁更对周边山地植物区系的形成产生重大影响。

向西,青藏山原通过帕米尔山结与兴都库什、帕米苏斯山脉及伊朗高原诸山脉至欧洲高加索和阿尔卑斯山脉进行着物种交流,这些山地共有众多高山植物,如高山唐松草、驴蹄草、雀舌草、草原老鹳草、短柱鹿蹄草、单侧花、水晶兰、高山露珠草、禾叶繁缕、金露梅、柱腺茶子、高山葶苈等。

向北和东北,青藏山原亦通过帕米尔山结经天山、阿尔泰山、唐努山、外兴安岭,或向东北经秦岭、贺兰山、阴山、大兴安岭与俄罗斯北部西伯利亚地区山地相连,它们共同生长着西伯利亚刺柏、白桦、西伯利亚蓼、少花紫草、阿尔泰葶苈、柔毛拟南芥、四裂红景天、球茎危耳草、柱腺茶子、高山绣绒菊、鲜卑花、甘肃铁线莲等诸多高山植物。

特别是令人感兴趣的是形成于青藏山原东南缘的喜马拉雅山地物种,向东北方向经岷山、秦岭、太行山和我国东北长白山、朝鲜太白山在冰期陆连时进入日本,对日本植物区系的形成产生重大影响。据吴征镒先生统计,喜马拉雅与日本共有植物有48科、110属、114种,以至植物学家把喜马拉雅与日本区系归入东亚成分,下分为中国――喜马拉雅和中国――日本两个变型。

这个有趣现象也出现在我国宝岛台湾。研究表明其高山与亚高山植物区系与喜马拉雅植物区系有密切的亲缘关系。此外我国的高山植物,特别是青藏山原的高山植物,还对间冰期和冰河期新形成的环北极植物区系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这以两地共有的众多北极高山植物区系物种、属,如冰岛蓼、西伯利亚蓼,岩须、杉叶杜、越桔、岩梅、马先蒿、虎耳草、茶子等属植物,就是很好的例证。

最后要谈及的是青藏山原向东南沿横断山东南途脉延伸到马来西亚与印度尼西亚的山地通道。尽管其山地东端现已为海相隔,但是就马来西亚与印度尼西亚是与我国青藏山原东部缘相对的杜鹃的另一个分布中心(291种,占全属数的30%)而论,不难看出该巨大山系在生物多样性形成上的深厚历史渊源。

山地生物多样性保护

转变观念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山地王国,又是极为典型的季风气候国家。因此山地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不仅是要保护山地的珍稀物种,更重要的是要保护好整座山系的自然生态系统,特别是山地的森林生态系统。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使山下沿河城乡免遭洪水与泥石流的侵袭,宝贵的降水才能得以保持,通过小溪大江为我们提供源源不断的洁净饮用水。所以应把保护我国山地生物多样性的意义放到保护我国国家生态安全的层面来看,其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必须与此相连。现今我国的山地自然生态系统状况并不乐观,虽然我国森林覆盖率已达21.63%。但实际上其中包括许多平原的人工林,山地上的森林也有许多属人工营建的用材林,而更令人担心的是我国山地大部分的天然林都是经过长期人工活动强烈干扰的次生林,真正的原始天然林与自然演替接近顶级状态的天然林十分罕见,所以我国山地森林生态系统的水涵养功能处在一较低的水准。为此,保护我国山地生物多样性的重点必须放在山地森林生态系统的恢复上,在人工辅助下尽快提高其生态服务功能,并向顶极群落森林演替。也只有这样,我国山地生物的物种多样性才能得到有效保护。

整体规划、科学布局

我国历史悠久、人口众多,平原与低山丘陵甚至许多山地均遭到人类的高强度开发,自然生态系统荡然无存。所以保护我国的生物多样性,从根本上来讲主要是保护我国山地的生物多样性。但我国在保护区、森林公园的建设时,为管理方便,多从行政管理角度考虑来设置,这样就使我国一座座山体、一条条山脉被人为分割为许多部分,分由不同省区、市县主管部门管理,这对山地生态系统实施完整有效的保护管理十分不利。为此,应根据我国山系的分布以及生物多样性分布的特点,统一规划,以山系为主体制订科学的保护规划,并据此设立跨省区、市县的保护区联合管理机构。在该规划实现之前,现在可依据山地生态系统的归属,建立保护区群的协作管理体制,统一规划,互通信息、合作管理,此方案可在秦岭山地首试。

关注节点,保障联通

我国山脉纵横,并且已形成相互联通的生物迁移网络,这在平地通道已为人类活动基本阻断情况下成为我国生物多样流的最后生命通道。为保障这些山地通畅,必须特别关注其为人为活动阻断的节点,制定专项计划恢复其畅通。其最重要的节点应是秦岭与岷山和秦岭与大巴山的结合点,我国秦岭与四川大熊猫、金丝猴、羚牛等众多动物种群的交流在此被中断。为此应认真考虑能否将三地的保护区联结起来,逐步恢复两区山地动物往来的通道,以保证这些珍稀动物的正常繁衍。就物种而言,迁徙能力较强的川金丝猴可以作为试点物种。

有效保护,科学利用

我国海拔最高的盆地 篇九

立春

自秦代以来,我国就一直以立春作为春季的开始。立春是从天文上来划分的,而在自然界、在人们的心目中,春是温暖,鸟语花香;春是生长,耕耘播种。在气候学中,春季是指候(5天为一候)平均气温10℃至22℃的时段。时至立春,人们明显地感觉到白昼长了,太阳暖了。气温、日照、降雨,这时常处于一年中的转折点,趋于上升或增多。小春作物长势加快,油菜抽苔和小麦拔节时耗水量增加,应该及时浇灌追肥,促进生长。农谚提醒人们:“立春雨水到,早起晚睡觉”大春备耕也开始了。虽然立了“春”,但是盆地大部分地区仍会有霜冻出现,少数年份还会有“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的景象。这些气候特点,在安排农业生产时都是应该考虑到的。人们常爱寻觅春的信息在哪里呢?那柳条上探出头来的芽苞,“嫩于金色软于丝”;那泥土中跃跃欲出的小草,等待“春风吹又生”;而为着夺取新丰收在田野中辛勤劳动的人们,正在用双手创造真正的春天。

雨水

雨水节气的涵义是降雨开始,雨量渐增,在二十四节气的起源地黄河流域,雨水之前天气寒冷,但见雪花纷飞,难闻雨声淅沥 。雨水之后气温一般可升至0 ℃以上,雪渐少而雨渐多。可是在气候温暖的四川盆地,即使隆冬时节,降雨也不罕见。我省盆地这段时间候平均气温多在10℃以上,桃李含苞,樱桃花开,确以进入气候上的春天。除了个别年份外,霜期至此也告终止。嫁接果木,植树造林,正是时候。盆地继冬干之后,常年多春旱,特别是盆地西部更是“春雨贵如油”。农业上要注意保墒,及时浇灌,以满足小麦拔节孕穗、油菜抽苔开花需水关键期的水分供应。川西高原山地仍处于干季,空气温度小,风速大,容易发生森林火灾。另外,寒潮入侵时可引起强降温和暴风雪,对老、弱、幼畜危害极大。所有这些,都要特别注意预防。光阴易逝,季节催人,“一年之计在于春”。小春管理和大春备耕都应抓紧进行,争取今年胜过往年。

惊蛰

反映自然物候现象的惊蛰,含义是: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这时,气温回升较快,长江流域大部地区已渐有春雷。我省盆地东部和凉山州南部,常年雨水、惊蛰亦可闻春雷初鸣;而盆地西北部除了个别年份以外,一般要到清明才有雷声,为我省雷暴开始最晚的地区。到了惊蛰,我国大部地区进入春耕大忙季节。真是:季节不等人,一刻值千金。我省盆地惊蛰节气平均气温一般为12℃至14℃,较雨水节气升高3℃以上,是全年气温回升最快的节气。日照时数也有比较明显的增加。但是因为冷暖空气交替,天气不稳定,气温波动甚大。盆地东南部长江河谷地区,多数年份惊势期间气温稳定在12℃以上,有利于水稻和玉米播种,其余地区则常有连续3 天以上日平均气温在12℃ 以下的低温天气出现,不可盲目早播。惊蛰虽然气温升高迅速,但是雨量增多却有限。盆地中部和西北部惊蛰期间降雨总量仅10毫米左右,继常年冬干之后,春旱常常开始露头。这时小麦孕穗、油菜开花都处于需水较多的时期,对水分要求敏感,春旱往往成为影响小春产量的重要因素。植树造林也应该考虑这个气候特点,栽后要勤于浇灌,努力提高树苗成活率。惊蛰时节,春光明媚,万象更新。通过细致观察,积累物候知识,对于因地制宜地安排农事活动是会有帮助的。

春分

春分是反映四季变化的节气之一。我国古代习惯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表示四季的开始。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则处于各季的中间。春分这天,太阳光直射赤道,地球各地的昼夜时间相等,所以古代春分秋分又称为“日夜分”,民间有“春分秋分,昼夜平分”的谚语。春分后,我国大部分地区越冬作物进入春季生长阶段。华中有“春分麦起身,一刻值千金”的农谚。我省各地气温则继续回升,但一般不如雨水至春分这段时期上升得快。3月下旬平均气温盆地北部多为13℃至15℃,盆地南部多为15℃至16℃。高原大部分地区已经雪融冰消,旬平均气温约5℃至10℃。我省西南部金沙江、安宁河等河谷地区气温最高,平均已达18℃至20℃左右。盆地除了边缘山区以外,平均十有七、八年日平均气温稳定上升到12℃以上,有利于水稻、玉米等作物播种,植树造林也非常适宜。但是,春分前后盆地常常有一次较强的冷空气入侵,气温显著下降,最低气温可低至5℃以下。有时还有小股冷空气接踵而至,形成持续数天低温阴雨,对农业生产不利。根据这个特点,应充分利用天气预报,抓住冷尾暖头适时播种。

清明

清明是表征物候的节气,含有天气晴朗、草木繁茂的意思。清明这天,民间有踏青、寒食、扫墓等习俗。常言道:“清明断雪,谷雨断霜。”时至清明,盆地气候温暖,春意正浓。但在清明前后,仍然时有冷空气入侵,甚至使日平均气温连续3天以上低于12℃, 造成中稻烂秧和早稻死苗,所以水稻播种、栽插要避开暖尾冷头。在川西高原,牲畜经严冬和草料不足的影响,抵抗力弱,需要严防开春后的强降温天气对老弱幼畜的危害。“清明时节雨纷纷”,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牧对江南春雨的写照。但是就四川而言,情况并非如此。特别是盆地西部,常处于春旱时段,4月上旬雨量一般仅10 至20毫米,尚不足江南一带的一半;盆地东部虽然春雨较多,但4 月上旬雨量一般也不过20至40毫米,自然降水亦不敷农业生产之需还须靠年前蓄水补充。此外,4 月是凉山州一年之中冰雹最多的月份,应当加强对雹灾的防御。

谷雨

俗话说:“雨生百谷”。雨量充足而及时,谷类作物能够茁壮生长。谷雨节气就有这样的涵义。谷雨时节的四川盆地,“杨花落尽子规啼”,柳絮飞落,杜鹃夜啼,牡丹吐蕊,樱桃红熟,自然景物告示人们:时至暮春了。这时,盆地的气温升高较快,一般4月下旬平均气温,除了盆地北部和西部部分地区外,已达20℃至22℃,比中旬增高2℃以上。盆地东部常会有一、二天出现30以上的高温,使人开始有炎热之感。 川西南低海拔河谷地带业以进入夏季。盆地春季气温较高的气候特点,有利于在大春作物栽培措施上抓早。适宜红苕栽插的温度为18℃至22℃,这时已能满足。盆地老旱区的经验证明,红苕在谷雨后早栽,能够在伏旱前使藤叶封厢,增强抗旱能力,获得高产稳产。我省盆地东部这时雨水较丰,常年4月下旬雨量约30至50毫米,每年第一场大雨一般出现在这段时间,对水稻栽插和玉米、棉花苗期生长有利。但是盆地其余地区雨水大多不到30毫米,需要采取灌溉措施,减轻干旱影响。川西高原山地,仍处于干季,降水量一般仅5至20毫米。盆地谷雨前后的降雨,常常“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是因为“巴山夜雨”以4、5月份出现机会最多。“蜀天常夜雨,江槛已朝清”,这种夜雨昼晴天气,对大春作物生长和小春作物收获是颇为适宜的。

立夏

顾名思义,立夏是指夏季开始。但是,各地冷暖不同,入夏时间实际上并不一致。按气候学上以五天平均气温高于22℃为夏季的标准,立夏前后,四川盆地南部刚跨进夏季;盆地其余的地区气温为20℃左右,还处于“门外无人问落花,绿阴冉冉遍天涯”的暮春时节;而川西南低海拔河谷则早在4月中旬初即感夏热, 立夏时气温已达24℃以上,可谓夏日炎炎了。《易纬》有立夏“电见”之说。但就四川而言,即使在初雷最晚的盆地西北部,常年雷暴也始于4月上、中旬,“电见”无须等到立夏。立夏以后,正是盆地中稻大面积栽插的需水关键期,大雨来临的早迟和雨量的多少,与农业生产关系密切。此时如不下较大的雨,那些无水灌溉的农田就无法梨耙栽秧。据气候资料统计,多年平均大雨开始期,盆地东部在4月中、下旬,中部在5月中、下旬,西部在5月下旬。5月雨量盆地东南部为100至200毫米, 西北部为75至100米。盆地西部、中部因大雨开始较晚,雨量偏少,往往有夏旱露头。这段时间,正当盆地收获小春作物,播栽大春作物,特别要注意多变天气的影响。晴天要及时抢收,雨天应抓紧栽插,连阴雨天气须提防小春收获物生芽、霉烂,还要搞好抗旱保苗,警惕20℃以下的低温对早稻的危害。

小满

二十四节气大多可以顾名思义,但是小满却有些令人费解。原来,小满是指麦类等夏熟作物灌浆乳熟,籽粒开始饱满。四川盆地的农谚赋予小满以新的寓意:“小满不满,干断思坎”;“小满不满,芒种不管”。把“满”用来形容雨水的盈缺,指出小满时田里如果蓄不满水,就可能造成田坎干裂,甚至芒种时也无法栽插水稻。因为“立夏小满正栽秧”,“秧奔小满谷奔秋”,小满正是适宜水稻栽插的季节。盆地的夏旱严重与否,和水稻栽插面积的多少,有直接的关系;而栽插的迟早,又与水稻单产的高低密切相关。盆地中部和西部,常有冬干春旱,大雨来临又较迟,有些年份要到6月大雨才姗姗而来,最晚甚至可迟至7月。加之常年小满节气雨量不多,平均仅40毫米左右,自然降雨量不能满足栽秧需水量,使得水源缺乏的盆地中部夏旱更为严重。俗话说:“蓄水如蓄粮”,“保水如保粮”。为了抗御干旱,除了改进耕作栽培措施和加快植树造林外,特别需要注意抓好头年的蓄水保水工作。但是,也要注意可能出现的连续阴雨天气,对小春作物收晒的影响。川西高原山地区,这时多已进入雨季,作物生长旺盛,欣欣向荣。

芒种

芒种是表征麦类等有芒作物的成熟,是一个反映农业物候现象的节气。时至芒种,四川盆地麦收季节已经过去,中稻、红苕移栽接近尾声。大部地区中稻进入返青阶段,秧苗嫩绿,一派生机。“东风染尽三千顷,折鹭飞来无处停”的诗句,生动的描绘了这时田野的秀丽景色。到了芒种时节,盆地内尚未移栽的中稻,应该抓紧栽插;如果再推迟,因气温提高,水稻营养生长期缩短,而且生长阶段又容易遭受干旱和病虫害,产量必然不高。红苕移栽至迟也要赶在夏至之前;如果栽苕过迟,不但干旱的影响会加重,而且待到秋来时温度下降,不利于薯块膨大,产量亦将明显降低。农谚“芒种忙忙栽”的道理就在这里。

夏至

夏至这天,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昼最长的一天,四川各地从日出到日没大多为十四小时左右。夏至这虽然白昼最长,太阳高度角最高,但并不是一年中最热的的时候。因为,近地层的热量,这时还在继续积蓄,并没有达到最多之时。过了夏至,我省盆地农业生产因农作物生长旺盛,杂草、病虫迅速滋长蔓延而进入田间管理时期,高原牧区则开始了草肥畜旺的黄金季节。这时,盆地西部雨水量显著增加,使入春以来盆地雨量东多西少的分布形势,逐渐转变为西多东少。如有夏旱,一般这时可望解除。近三十年来,盆地西部6 月下旬出现大范围洪涝的次数虽不多,但程度却比较严重。因此,要特别注意作好防洪准备。夏至节气是盆地东部全年雨量最多的节气,往后常受副热带高压控制,出现伏旱。为了增强抗旱能力,夺取农业丰收,在这些地区,抢蓄伏前雨水是一项重要措施。夏至以后地面受热强烈,空气对流旺盛,午后至傍晚常易形成雷阵雨。这种热雷雨骤来疾去,降雨范围小,人们称为“夏雨隔田坎”。唐代诗人刘禹锡在四川,曾巧妙地借喻这种天气,写出“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的著名诗句。

小暑

绿树浓荫,时至小暑。四川盆地小暑时平均气温为26℃左右,已是盛夏,颇感炎热,但还未到最热的时候。常年7月中旬,盆地东南低海拔河谷地区,可开始出现日平均气温高于30℃、日最高气温高于35 ℃的集中时段,这对杂交水稻抽穗扬花不利。除了事先在作布局上应该充分考虑这个因素外,已经栽插的要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在川西高原北部,此时仍可见霜雪,相当于盆地初春时节景象。小暑前后,盆地西部进入暴雨最多季节,常年7、8两月的暴雨日数可占全年的75%以上,一般为3天左右。在地势起伏较大的地方,常有山洪暴发,甚至引起泥石流。但在盆地东部,小暑以后因常受副热带高压控制,多连晴高温天气,开始进入伏旱期。我省盆地这一东旱西涝的气候特点,与农业丰歉关系很大,必须及早分别采取抗旱、防洪措施,尽量减轻危害。小暑前后,我省各地进入雷暴最多的季节。雷暴是一种剧烈的天气现象,常与大风、暴雨相伴出现,有时还有冰雹,容易造成灾害,亦须注意预防。

大暑

暑是炎热的意思。表明它是一年中最热的节气。一般说来,大暑节气是盆地一年中日照最多、气温最高的时期,是盆地西部雨水最丰沛、雷暴最常见、30℃以上高温日数最集中的时期,也是盆地东部35℃以上高温出现最频繁的时期。大暑前后气温高本是气候正常的表现,因为较高的气温有利于大春作物扬花灌浆,但是气温过高,农作物生长反而受到抑制,水稻结实率明显下降。盆地西部入伏后,光、热、水都处于一年的高峰期,三者互为促进,形成对大春作物生长的良好气候条件,但是需要注意防洪排涝。盆地东部这时高温长照却往往与少雨相伴出现,不仅会限制光热优势的发挥,还会加剧伏旱对大春作物的不利影响,为了抗御伏旱,除了前期要注意蓄水以外,还应该根据盆地东部的气候特点,改进作物栽培措施,立足于“早”,以趋利避害。燠热的大暑是茉莉、荷花盛开的季节,馨香沁人的茉莉,天气愈热香愈浓郁,给人洁净芬芳的享受。高洁的荷花,不畏烈日骤雨,晨开暮敛,诗人赞美它“映日荷花别样红”,生机勃勃的盛夏,正孕育着丰收。

立秋

“立秋之日凉风至”明确地把立秋与天凉联系起来。可见,立秋就是凉爽的秋季开始了。由于各地纬度、海拔高度等的不同,实际上是不可能都在立秋这一天同时进入秋季的。按照气候学上以候(5天)平均气温在10℃至22℃之间为春、 秋的标准,在我国除了那些纬度偏北和海拔较高的地方以外,立秋时多未入秋,仍然处于炎夏之中,即使在东北的大部分地区,这时也还看不到凉风阵阵、黄叶飘飘的秋天景色。对于地处中亚热带的四川盆地来说,常年8月暑气犹重。气候资料统计表明,盆地要到9月中、下旬方才先后进入秋季;在全年皆冬或者冬长无夏、春秋相连的高原和高山地区,说不上秋季什么时间开始。立秋以后,我省盆地晚稻拔节孕穗,棉花裂铃吐絮,丝毫不可放松田间管理;中稻、夏玉米进入灌浆成熟阶段,要提防冰雹、大风、暴雨的危害。盆地东部和西部,应该分别继续做好抗旱、防洪工作。立秋后的盆地,时令虽仍属盛夏,但“立秋十天遍地黄”一个金色“秋天”就要到来了。

处暑

处暑是反映气温变化的一个节气。“处”含有躲藏、终止意思,“处暑”表示炎热暑天结束了。我省盆地处平均气温一般较立秋降低1.5℃左右,个别年份8月下旬盆地西部可能出现连续3天以上日平均气温在23℃以下的低温,影响杂交水稻开花。但是,由于盆地处暑时仍基本上受夏季风控制,所以还常有盆地西部最高气温高于30℃、盆地东部高于35℃的天气出现。特别是长江沿岸低海拔地区,在伏旱延续的年份里,更感到“秋老虎”的余威。川西高原进入处暑秋意正浓,海拔3500米以上已呈初冬景象,牧草渐萎,霜雪日增。处暑是我省盆地雨量分布由西多东少向东多西少转换的前期。这时盆地中部的雨量常是一年里的次高点,比大暑或白露时为多。因此,为了保证冬春农田用水,必须认真抓好这段时间的蓄水工作。高原地区处暑至秋分会出现连续阴雨水天气,地农牧业生产不利。我省盆地这时也正是收获中稻的大忙时节。一般年辰处暑节气内,盆地日照仍然比较充足,除了盆地西部以外,雨日不多,有利于中稻割晒和棉花吐絮。可是少数年份也有如杜诗所说“三伏适已过,骄阳化为霖”的景况,秋绵雨会提前到来。所以要特别注意天气预报,做好充分准备,抓住每个晴好天气,不失时机地搞好抢收抢晒。

白露

露是由于温度降低,水汽在地面或近地物体上凝结而成的水珠。所以,白露实际上是表征天气已经转凉。我省盆地二十四节气的气候中,白露有着气温迅速下降、绵雨开始、日照骤减的明显特点,深刻地反映出由夏到秋的季节转换。盆地常年白露期间的平均气温比处暑要低3℃左右,大部地区候(5天)平均气温先后降至22℃以下。按气候学划分四季的标准,时序开始进入秋季。盆地秋雨多出现于白露至霜降前,以岷江、青衣江中下游地区最多,盆地中部相对较少。“滥了白露,天天走溜路”的农谚,虽然不能以白露这一天是否有雨水来作天气预报,但是,一般白露节前后确实常有一段连阴雨天气;而且,自此盆地降雨多具有强度小、雨日多、常连绵的特点了。与此相应,盆地白露期间日照较处暑骤减一半左右,递减趋势一直持续到冬季。白露时节的上述气候特点,对晚稻抽穗扬花和棉桃爆桃是不利的,也影响中稻的收割和翻晒,所以农谚有“白露天气晴,谷米白如银”的说法。充分认识白露气候特点,并且采取相应的农技措施,才能减轻或避免秋雨危害。另一方面,也要趁雨抓紧蓄水,特别是盆地东部的白露是继小满、夏至后又一个雨量较多的节气,更不要错过良好时机。

秋分

秋分是表征季节变化的节气。秋分这天,太阳位于黄经180度,阳光几乎直射赤道,昼夜几乎等长。这时,四川盆地候温普遍降至22℃以下,进入了凉爽的秋季。“一场秋雨一场寒”。一股股南下的冷空气,与逐渐衰减的暖湿空气相遇,产生一次次降雨,气温也一次次下降。在川西高原北部,日最低气温降到0℃以下,已经可见到漫天絮飞舞、大地素裹银装的壮丽雪景。秋分以后,我省雨量明显减少,暴雨、大雨一般很少出现;不过,降雨日数却反而有所增加,常常阴雨连绵,夜雨率也较高。唐代著名诗人李商隐“巴山夜雨涨秋池”的名句,生动形象地描绘出四川秋多夜雨的气候特色。我省盆地和凉山州秋多绵雨,湿害严重,对秋收、秋耕和秋种影响颇大。要抢晴收晒,理墒防渍,抓好“三秋”生产的质量和进度。同时,还要充分利用秋季阴雨寡照、土土壤墒情较好的气象条件,不失时机地大搞植树造林,努力提高树苗成活率。

寒露

古代把露作为天气转凉变冷的表征。仲秋白露节气“露凝而白”,至季秋寒露时已是“露气寒冷,将凝结”为霜了。这时,我省各地气温继续下降。盆地日平均气温多不到20℃,即使在长江沿岸地区,水银柱也很难升到30℃以上,而最低气温却可降至10℃以下。川西高原除了少数河谷低地以外,候(5天)平均气温普遍低于10℃,用气候学划分四季的标准衡量,已是冬季了。千里霜铺,万里雪飘,与盆地秋色迥然不同。常年寒露期间,盆地雨量亦日趋减少。盆地西部多在20毫米上下,东部一般为30至40毫米左右。绵雨甚频,朝朝暮暮,溟溟霏霏,影响“三秋”生产,成为我省盆地的一种灾害性天气。伴随着绵雨的气候特征是:湿度大,云量多,日照少,阴天多,雾日亦自此显著增加。但是,秋绵雨严重与否,直接影响“三秋”的进度与质量。为此,一方面,要利用天气预报,抢晴天收获和播种;另一方面,也要因地制宜,采取深沟高厢等各种有效的耕作措施,减轻湿害,提高播种质量。在高原地区,寒露前后是雪害最严重的季节之一,积雪阻塞交通,危害畜牧业生产,应该注意预防。

霜降

霜降节气含有天气渐冷、开始降霜的意思。纬度偏南的四川盆地,平均气温多在16℃左右,离初霜日期还有三个节气。在盆地南部河谷地带,则要到隆冬时节,才能见霜。当然,即使在纬度相同的地方,由于海拔高度和地形不同,贴地层空气的温度和湿度有差异,初霜期和霜日数也就不一样了。用科学的眼光来看,“露结为霜”的说法是不准确的。露滴冻结而成的冻露,是坚硬的小冰珠。而霜冻是指由于温度剧降而引起的作物冻害现象,其致害温度因作物、品种和生育期的不同而异;而形成霜,则必须地面或地物的温度降到0 ℃以下,并且贴地层中空气中的水气含量要达到一定程度。因此,发生霜冻时不一定出现霜,出现霜时也不一定就有霜冻发生。但是,因为见霜时的温度已经比较低,要是继续冷却,便很容易导致霜冻的发生。霜降过后,我省盆地开始大量收挖红苕。若收挖过早,苕块尚未充分膨大,就会影响产量;但收挖过迟,有可能遭受早霜冻危害,苕块受冻变质,不耐贮藏,故适时挖苕很重要。北宋大文学家苏轼有诗曰:“千树扫作一番黄,只有芙蓉独自芳。”四川盆地气候温和,霜降期间,田畴青葱,橙黄桔绿,秋菊竞放,一树树芙蓉盛开,把富饶的“天府”打扮得更加艳丽。

立冬

“立,建始也”,表示冬季自此开始。“立冬之日,水始冰,地始冻”。现在,人们常以凛冽北风,寒冷的霜雪,作为冬天的象征。我省盆地亦霜雪稀少,所以,在气候学上,不固定以“立冬”这天作为各地冬季的开始,而是以气温来划分季节,即候(5天)平均气温低于10℃为冬季,这样就比较节合当时的物候景观。立冬时节的我省盆地,仍处于“三秋”繁忙时期,平均气温一般为12℃至15℃。绵雨业已结束。气候条件适宜于油菜移栽。生长期较短而春性较强的小麦也要抓播种,因为立冬后期多有强冷空气侵袭,气温常有较大幅度下降,如果播后气温低,出苗缓慢,分孽不足,就会影响产量。红苕在日平均气温低于15℃时,生长已渐趋停止,应该及时收获。盆地西北部个别年份立冬曾出现过早霜,更要早挖窖,免冻害。高原地区这时已是干季,湿度迅减,风速渐增,对森林火险必须高度警惕。

小雪

小雪表示降雪的起始时间和程度。雪是寒冷天气的产物。小雪节气,四川盆地北部开始进入冬季。“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霜枝”,已呈初冬景象。 因为北面有秦岭、大巴山屏障,阻挡冷空气入侵,刹减了寒潮的严威,致使盆地“冬暖”显著。全年降雪日数多在5天以下,比同纬度的长江中、下游地区少得多。大雪以前降雪的机会极少,即使隆冬时节,也难得观赏到“千树万树梨花开”的迷人景色。由于盆地冬季近地面层气温常保持在0℃以上,所以积雪比降雪更不容易。偶尔虽见天空“纷纷扬扬”,却不见地上“碎琼乱玉”。然而,在寒冷的川西高原,常年10月一般就开始降雪了。高原西北部全年降雪日数可达60天以上,一些高寒地区全年都有降雪的可能。小雪期间,盆地西北部一般可见初霜,要预防霜冻对农作物的危害。甘、阿两州北部,最低气温多在零下15℃左右,应该做好牲畜的防寒保暖工作。

大雪

“大雪”表明这时降雪开始大起来了。四川盆地冬季气候温和而少雨雪,平均气温较长江中下游地区约高2℃至4℃,雨量仅占全年的5%左右。偶有降雪,大多出现在1、2月份;地面积雪三、五年难见到一次。如果能够目睹大地白雪皑垲,绿树披银饰玉,常是终身难忘的趣事。“瑞雪兆丰年”,是我国广为流传的农谚。在北方,一层厚厚而疏松的积雪,象给小麦盖御寒的棉被。雪中所含的氮化合物比雨水多4倍,积雪慢慢融化后渗入土中,能增加土壤中的氮素,易被农作物吸收利用。雪水温度低,能冻死地表层越冬的害虫,也给农业生产带来好处。但是,在南方,雪后如逢晴夜,地面热量散失较多,则会出现冻害,使豌、胡豆等作物受到一定损失。我省盆地平均气温尚多在8℃至9℃,小麦油菜仍可缓慢生长,需要加强田间管理,预防冻害。大雪期间,盆地降水多在15毫米以下,盆地西部更不足5 毫米,已是“冬干”时期。这时,盆地气候还有多雾的特点,一般12月是雾日最多的月份。雾通常出现在夜间无云或少云的清晨,气象学称之为辐射雾。俗话:“十雾九晴”。雾多在午前消散,午后的阳光会显得格外温暖。

冬至

冬至是按天文划分的节气,古称“日短”、“日短至”。冬至这天,太阳位于黄经270度,阳光几乎直射南回归线,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昼最短的一天。我省各地日出到日没有10小时左右。冬至以后,随着地球在绕日轨道上运行,阳光直射地带便逐渐北移,使北半球白天渐增长,夜晚逐渐缩短。冬至日虽基太阳高工最低,日照时间最短,地面吸收的热量比散失的热量少,但是地面过去长期积累的热量,还在继续散失,近地层气温尚未降至最低,所以这时还不是一年中最冷的时候。过了冬至,虽然昼渐长,夜渐短,但是在短期内仍然是昼短夜长,地面每天吸收的热量,还是比散失的热量少,所以气温并没有立即回升之势。群众中习惯自冬至起“数九”,每九天为一个“九”。到“三九”前后,地面积蓄的热量最少,天气也最冷,所以说“冷在三九”。天文学上把冬至作为冬季的开始,这对于我国多数地区来说,显然偏迟。冬至期间,川西高原平均气温普遍在0℃以下,四川盆地也只有6℃至8℃左右。不过,川西南低海拔河谷地区,即使在当地最冷的1月上旬,平均气温仍然在10℃以上,真可谓秋去春平,全年无冬。

小寒

寒即寒冷,小寒表示寒冷的程度。俗话说,“冷在三九”。“三九”多在1月9日至17日,也恰在小寒节气内。但这只是一般规律,少数年份大寒也可能比小寒冷。而人们记忆犹新的1975年冬,气温最低的节气竟是大雪哩!我省盆地冬暖显著,隆冬1月,三峡以东霜雪交侵,常有冰冻, 最低气温在零下10℃左右。而盆地北部最低气温却很少低于零下5℃,盆地南部0℃以下的低温更不多见。我省隆冬最冷的地区是川北高原北部,最低气温在可达零下30℃左右,天寒地冻,滴水成冰。川西南低海拔河谷地带,则是我省隆冬最暖的地方,1月平均气温在12℃左右,只有很少年份可能出现0℃以下的低温。加之逆温效应十分显著,所以香蕉、芒果等热带水果能够良好生长。盆地冬季最低气温不低,有利于不春生产,也适宜发展多种经营。“受命不迁,生南国兮”的柑桔,生长一般要求最低气温不低于零下5℃、年温高于15℃,盆地内绝大多数地区都能满足,副热带植物也几乎应有尽有。四川号称“天府之国”,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应当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大寒

同小寒一样,大寒也是表征天气寒冷程度的节气。近代气象观测几记录虽然表明,在我国绝大部分地区,大寒不如小寒冷,但是,在某些年份和沿海少数地方,全年最低气温仍然会出现在大寒节气内。大寒时节,我省盆地平均气温多为6℃至8℃,比小寒高出近1℃。“小寒大寒,冷成一团”的谚话,说明大寒节气也是一年中的寒冷时期。所以,继续做好农作物防寒工作,特别应注意保护牲畜安全过冬。

对于某些作物来说,在一定生育期内需要有适当的低温。冬性较强的小麦、油菜,通过春化阶段就要求较低的温度,否则不能正常生长发育。我省盆地常年冬暖,过早播种的小麦、油菜,往往长势太旺,提前拔节、抽苔,抗寒能力大大减弱,容易遭受低温霜冻的危害。可见,因地制宜选择作物品种,适时播栽,并采取有效的促进和控制措施,乃是夺取高产的重要一环。

小寒、大寒是一年中雨水最少的时段。常年大寒节气,我省雨量仅较前期略有增加,盆地大部分地区为5至10毫米,川西高原山地一般只有1至5毫米。省境东、西两部雨量虽然差异不大,但是东部云密雾重,西部阳光灿烂,天气迥然不同。盆地冬干,越冬作的这段时间耗水量较小,农田水分供求矛盾一般并不突出。不过,“苦寒勿怨天雨雪,雪来遗到明年麦。”在雨雪稀少的情况下,不同地区按照不同的耕作习惯和条件,适时浇灌,对小春作物生长无疑是大有好处的。

二十四节气和文化

我国民谚

由于节气反映了地球围绕太阳运动的过程,是每年季节变更的重要标志,因此对农业生产非常重要。中国农民为了更方便地根据节气来安排农事,长期以来形成了一些有关的民谚。

为了便于记忆,人们编出了二十四节气歌诀:

二十四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二十四节令歌

打春阳气转 雨水沿河边

惊蛰乌鸦叫 春分沥皮干

清明忙种麦 谷雨种大田

立夏鹅毛住 小满雀来全

芒种五月节 夏至不纳棉

小暑不算热 大暑三伏天

立秋忙打靛 处暑动刀镰

白露烟上架 秋分无生田

寒露不算冷 霜降变了天

立冬交十月 小雪地封严

大雪河叉上 冬至不行船

小寒进腊月 大寒又一年

二十四节气七言诗

地球绕着太阳转,绕完一圈是一年。

一年分成十二月,二十四节紧相连。

按照公历来推算,每月两气不改变。

上半年是六、廿一,下半年逢八、廿三。

这些就是交节日,有差不过一两天。

二十四节有先后,下列口诀记心间:

一月小寒接大寒,二月立春雨水连;

惊蛰春分在三月,清明谷雨四月天;

五月立夏和小满,六月芒种夏至连;

七月大暑和小暑,立秋处暑八月间;

九月白露接秋分,寒露霜降十月全;

文章评论

    共有条评论来说两句吧...

    用户名:

    验证码:

关注微信